咱们从小到大学历史,科举总被夸成“打破门阀的通天梯”:寒门子弟靠读书翻身,皇帝靠考试选贤臣。可你翻《资治通鉴》里唐朝的“登科记”,会发现个扎心现象:状元、进士里,崔、卢、李、郑、王这些老牌士族的孩子占了七成。说好的“田舍郎变天子臣”呢?
我本来以为科举是寒门的“逆袭外挂”,结果越查资料越发现:这玩意儿在唐代,更像老士族们“换了个马甲继续当权”的新游戏。
之前我总觉得唐代科举“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只看文章好坏)。直到翻到《唐摭言》里的记载——考生考前得搞“行卷”,就是把自己的诗文抄成卷子,送给朝廷大佬、文坛泰斗看,先混个脸熟。
这操作放现在,像不像“找行业大佬写推荐信”?比如你想进大厂,得先让阿里P9、腾讯总监给你递句“此子可造之材”。但问题是,寒门子弟上哪儿找这些“大佬”?唐代的行卷,本质是“用家世换关注”。
更绝的是“通榜”。主考官考试前,会根据舆论和推荐,先定个“内定名单”。比如某年科举,宰相李林甫的侄子李琎,考前就被文人圈传“诗才冠绝”,结果考试时他写的诗确实不错,但后面的寒门考生,哪怕文章更好,也得排在他后面。
这像不像现在某些“选秀节目”?评委还没看选手表演,就先根据“后台背景”内定晋级名额。唐朝的科举,哪是“考文章”?分明是“考人脉+考舆论+考背景”的综合大赛。
唐代科举最看重诗赋,这玩意儿需要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训练。老士族们藏书万卷,从小读《诗经》《楚辞》,请名师教平仄对仗;寒门子弟呢?《旧唐书》里说“农夫耘田,牧童放牛,皆不知书”,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闲钱买书?哪来的先生教诗?
我之前总觉得“科举是公平的”,现在看简直像被按在地上看“阶层游戏”的新玩法:你以为大家在同一起跑线,其实人家早就在终点线等你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老士族们根本没跟科举“硬刚”——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玩意儿对自己更有利!
比武力,他们可能打不过农民起义军(比如黄巢起义);但比读书考试、比文化积累,这可是他们的“老本行”。于是,老士族们集体转型:从“带兵打仗的豪强”,变成“读书写诗的贵族”。
比如博陵崔氏,从南北朝到唐朝,出了29个宰相、50多个进士;范阳卢氏,光进士就有100多人。这些家族的孩子,从小读的是《昭明文选》,背的是《文心雕龙》,写文章自带“贵族气质”——考官一看,这文章“有古风”,分数自然高。
这像不像现在的“名门之后”?比如某些企业家家族,孩子从小读国际学校、出国留学,回国后进投行、当高管,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更早接触了规则”。唐代的门阀,就是用科举这把“新梯子”,把自己重新送上了权力顶层。
唐代科举确实让极少数寒门天才(比如狄仁杰、韩愈)脱颖而出,但更多时候,它只是给“阶级固化”换了个更精致的包装。老士族们用“诗赋”“行卷”“通榜”,把“门第”变成了“文化资本”,把“世袭”变成了“考试录取”——本质上,还是“老子有资源,儿子接着用”。
那天晚上,我翻着《登科记考》里的状元名单,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白居易。他是新郑(今河南新郑)人,按说算“寒门”,但他爹是巩县县令,叔父是苏州刺史。哦,原来他也是“士族边缘”。
原来,连“寒门逆袭”的故事,都藏着“阶层”的影子。
所以,你觉得唐代的科举是“进步”还是“骗局”?如果是你,生活在唐代,你会选择“拼命读书考科举”,还是“回家继承祖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