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权谋刀锋:孙权为何非杀关羽不可?

(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军队擒获。当这位一代名将被押解至孙权面前时,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到来了。出乎许多

(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军队擒获。

当这位一代名将被押解至孙权面前时,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到来了。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孙权没有选择招降,也没有将他囚禁,而是直接下令处死。

这个决定让后世无数读者扼腕叹息。

毕竟,就连曹操当年都曾“放虎归山”,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

为什么孙权偏偏就容不下一个关羽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比曹操小气吗?

要理解这个历史谜题,我们得先回到当时的场景。

那年的荆州,烽火连天。

关羽刚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甚至吓得曹操差点迁都。

但他没料到,曾经的盟友孙权会在他背后捅刀。

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悄无声息地夺取了荆州。

关羽前有强敌,后失根据地,最终陷入绝境。

抓获关羽后,孙权其实并非没有犹豫。孙权曾召集部下商议如何处置关羽,有人主张招降,认为若能收服关羽,不仅能打击刘备士气,还能彰显东吴惜才之心。

但也有人坚决反对,其中以吕蒙的意见最为关键。

与曹操不同,孙权对关羽没有那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感基础。

相反,他与关羽之间还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往事。

当年孙权曾派使者向关羽提亲,希望关羽的女儿能嫁给自己的儿子,没想到关羽不但拒绝,还辱骂来使,说“虎女安能配犬子”。

这对一代枭雄孙权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但若认为孙权杀关羽仅仅是因为个人恩怨,那就太小看这位东吴之主了。

孙权的决定,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政治考量。

当时的天下格局,是曹操占据北方,刘备拥有益州,而孙权控制江东。

荆州位于三方交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孙权深知,就算他招降了关羽,关羽也绝不会真心归顺。

这一点,有曹操的先例为证。

当年曹操对关羽可谓仁至义尽,封侯赐爵,礼遇有加,却依然留不住他的心。

更让孙权担忧的是,如果留下关羽,只会激化与刘备的矛盾,而不会真正增强东吴的实力。

放关羽回去?那等于自找麻烦。

囚禁关羽?则要时刻防备刘备前来营救。

在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彻底消除这个隐患。

杀关羽,对孙权而言,是一举多得的政治决策。

首先,这彻底断绝了刘备收复荆州的希望。

没有关羽,蜀汉在荆州的势力就失去了旗帜人物。

其次,这是孙权向曹操示好的方式。当时孙权尚未正式称帝,他需要获得曹操的认可,以稳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

送关羽的人头给曹操,无疑是一份厚重的“投名状”。

不过,孙权可能没料到,这一决定也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

关羽之死,直接导致孙刘联盟破裂,引发了后来的夷陵之战。

虽然东吴在陆逊的指挥下击败了刘备,但两国长期交恶,最终让曹魏渔翁得利。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曹操不杀关羽,孙权为什么要杀?

因为两人的处境完全不同。

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是汉室丞相,招降纳叛是他的政治招牌。

他放走关羽,既能展示自己的容人之量,又不会造成实质性威胁。

毕竟关羽是去找刘备,而当时的刘备还不足为惧。

孙权则不同。

他继承父兄基业,根基相对薄弱,需要稳固江东,拓展势力。

面对关羽这样不可能真心归顺的猛将,他既没有曹操那样的政治资本来展示宽容,也承担不起放虎归山的后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孙权的决定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

这背后,是一个乱世枭雄在复杂政局中的现实选择。

刀起刀落间,折射出的是三国时代权谋的冷酷与无奈。

关羽之死,不仅是一个英雄的悲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政治家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利益之间的艰难抉择。

当我们批评孙权气量狭小时,也许忽略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永远是第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