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断亲,不是冷漠,而是生活的必然

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热闹的氛围。父母总会提前好几天,便开始准备礼品,将白糖、瓜子、糖果等等装入其中,接

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热闹的氛围。父母总会提前好几天,便开始准备礼品,将白糖、瓜子、糖果等等装入其中,接着再拎上两瓶酒,一家一家地,前往亲戚家拜年。

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人情却格外浓厚。走到哪儿,都能听到笑声,还有鞭炮声。小孩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被冻得脸通红,却依然十分兴奋。

长辈们一边喝茶,一边闲聊家常,谁家盖了新房,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准备娶媳妇,这些事在茶余饭后成了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时的拜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哪怕路远,踩着泥泞小路也要去走一趟,因为那代表着彼此还惦记着,还在乎着。而现在,不少人连一个电话都懒得打,发个“新年快乐”的群发消息,就算是尽了礼数。很多亲戚之间已经很久没有真正面对面坐下聊过天,甚至有的连孩子叫什么名字都叫不出来。

这种变化,其实是整个社会结构在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结果。以前亲戚大多住在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可见。农忙时节,一起帮工;家里有红白喜事,互相搭把手。彼此间的依赖感非常强,那时的“亲情”是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而如今,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人搬去了城市。地理距离一拉远,关系自然就松了,即便再亲,也架不住一年见不了一面,渐渐就成了“有空联系”的关系。

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以前在农闲时,还能够抽出些空去串个门,可现在呢,谁不是忙着工作、赚钱、带娃、应付生活。时间被切割得那叫一个支离破碎,亲情便成了可有可无的“选项”。

尤其年轻人,他们从小便接受着独立教育,情感边界更为清晰,对“血缘”的依赖程度也没那样强烈。相较于维系庞大的亲戚网络,他们更乐意投入时间去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以及朋友圈。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利益关系的变化。过去的亲戚往来,多少带着互帮互助的成分,借钱、帮工、介绍工作、照看孩子,都能派上用场。可如今社会分工细化,个人有自己的圈子与资源,很多问题不再需要通过亲戚解决。

反而在金钱、房产、赡养这些现实问题上,亲戚之间容易产生嫌隙。人一旦有过一回不愉快的经历,就会下意识地与之疏远,从此保持着礼貌的距离。

再加上社交方式的改变,也让“走亲戚”失去了往日的仪式感。过去的拜年,是一次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而现在的信息时代,微信、视频通话随时都能联系,看似方便,其实也让人更懒得动身去见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简化成一条信息、一个表情包,表面热闹,实则冷清。

其实,断亲并非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代际传递中的一种“自然演化”。老一辈人维系的那张人情网,随着他们的老去而逐渐瓦解。等到父母那一代不在了,很多亲戚的关系也随之失去了纽带。就像有人感慨:“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走了,亲戚也就散了。”

如今的我们,都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节奏里奔波。也许心里仍有怀念,可生活的重担让我们变得现实。断亲的背后,不只是冷漠,而是一种新的生活秩序在形成。人不再依赖血缘维系情感,而是更注重精神契合、价值共鸣。

亲情变淡并不代表没有感情,而是那种“必须来往”的情感约束,正在被“自愿维系”的情感选择所取代。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重新坐在年夜饭桌前,看着寥寥几人,才会忽然怀念起那个热闹的旧时光,怀念的不只是亲戚,更是那个人情还比物质重要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