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古代“国难财客”大起底:那些趁火打劫的黑暗身影

引言:历史缝隙中的贪婪黑影翻开历史的厚重典籍,那些金戈铁马、王朝更迭的大事件背后,总有一些令人不齿的身影在暗处涌动。当国
引言:历史缝隙中的贪婪黑影

翻开历史的厚重典籍,那些金戈铁马、王朝更迭的大事件背后,总有一些令人不齿的身影在暗处涌动。当国家陷入战乱、灾荒、疫病的泥沼,本应是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可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将国难视为 “商机”,伸出贪婪之手,疯狂敛财。他们的行径,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道污水,玷污了时代的纯净,也刺痛了无数民众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揪出那些在国难中大发横财的人,看看他们的丑恶嘴脸与不堪行径。

西汉:无盐氏的 “冒险豪赌”

西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以 “诛晁错,清君侧” 为名,起兵反叛中央。这场叛乱来势汹汹,一时间,烽火连天,局势岌岌可危。战争,从来都是烧钱的 “无底洞”,为了平叛,朝廷急需大量资金来支撑前线的战事。于是,汉景帝把目光投向了长安城中的富商们,希望他们能慷慨解囊,借出资金,助朝廷一臂之力,并承诺战后以十倍利息偿还 。

然而,那些平日里精明无比的富商们,面对朝廷的请求,却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在他们眼中,这场战争胜负未知,汉王朝的命运悬于一线 。倘若贸然借出钱财,一旦朝廷战败,那借出的钱岂不是打了水漂?在巨大的风险面前,利益至上的他们选择了明哲保身,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子,对朝廷的求助置若罔闻。

就在朝廷陷入绝望之际,一个名叫无盐氏的商人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毅然站了出来,愿意向朝廷借出千金。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千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几乎是无盐氏的全部身家。他之所以敢这么做,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无盐氏敏锐地察觉到,虽然叛军看似声势浩大,但实则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而汉王朝历经几代帝王的经营,根基深厚,百姓渴望和平,人心思定,从长远来看,朝廷获胜的概率更大。这场战争,在他眼中,是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豪赌,而他,决定押注朝廷。

事实证明,无盐氏的眼光精准无比。汉景帝派出名将周亚夫出征,周亚夫不负众望,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平定了七国之乱,将叛乱势力彻底镇压。战争结束后,汉景帝信守承诺,不仅归还了无盐氏的本金,还按照约定支付了十倍的利息。无盐氏也因此一夜暴富,成为了关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富豪,其财富和地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无盐氏的行为,从商业角度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投资。他凭借着自己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但从道德层面来说,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趁机谋取暴利,这种行为也饱受争议。不过,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无盐氏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利益面前的复杂和多面 。

南宋:“假赵孟桂” 诈骗团的末世闹剧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南宋末年,这个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时代。德祐二年(1276 年),元朝的铁骑如汹涌的潮水般南下,势不可挡,南宋朝廷岌岌可危,仿佛狂风中的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 。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南宋朝廷惊恐万分,乱作一团,他们深知以自身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元朝抗衡。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求和,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哪怕这根稻草是如此的脆弱和虚幻。

就在南宋君臣绞尽脑汁、四处寻求求和之策时,一个神秘的人物 —— 赵孟桂,如同鬼魅般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据一位自称出使过元朝的南宋使臣绘声绘色地描述,这赵孟桂是一位风情万种、魅力非凡的女子,更关键的是,她是元朝当朝宰相伯颜的红颜知己。只要能讨好赵孟桂,让她在伯颜耳边吹吹枕边风,那么南宋纳贡称臣、换取太平的愿望,就如同探囊取物般容易,仿佛只要赵孟桂点个头,南宋就能逃过一劫,继续偏安一隅。

病急乱投医的谢太后,此时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对这个消息深信不疑。她仿佛看到了南宋的希望之光,毫不犹豫地决定孤注一掷。于是,谢太后迫不及待地翻箱倒柜,将南宋皇宫中珍藏多年的大批金银珠宝一股脑地找了出来,这些珠宝可都是南宋历代皇室积攒下来的财富,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承载着无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除了这些珍宝,谢太后还额外给了使臣大把的小费,只为了让他能尽心尽力地办好这件事,顺利将珍宝送到赵孟桂手中。在谢太后看来,只要能保住南宋的江山社稷,这些财富都不算什么。

怀揣着巨额财富和南宋朝廷的殷切期望,使臣踏上了 “求和之路”。他在宋元之间来回奔波,就像一个忙碌的信使。每一次回来,他都能带回让谢太后和南宋君臣振奋不已的好消息。今天说赵孟桂已经收到了礼物,非常开心,承诺会尽快在伯颜面前为南宋美言;明天又说伯颜似乎已经有些松动了,只要再送些礼物,事情就有更大的把握。听到这些 “好消息”,谢太后和南宋朝廷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心中的希望之火越烧越旺。他们毫不吝啬地一次次拿出钱财,满足使臣的各种要求,仿佛只要钱财足够,就能换来和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逐渐变得不对劲起来。使臣的承诺如同泡沫般,一个又一个地破灭。元军并没有因为这些所谓的 “疏通” 而停止进攻的步伐,反而步步紧逼,南宋的局势愈发危急。更让人绝望的是,那个被寄予厚望的使臣,在收足了钱财后,竟然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这时,谢太后和南宋朝廷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他们所依赖的赵孟桂,根本就不是什么伯颜的红颜知己,也没有收到过他们送出的珍宝。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使臣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而南宋朝廷,就这样成为了这场骗局的受害者,被狠狠地宰了一刀,损失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

这场 “假赵孟桂” 的闹剧,无疑是南宋末年的一个缩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昏庸无能和社会的混乱不堪。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南宋君臣不是积极组织抵抗,而是寄希望于这种荒诞不经的骗局,妄图用金钱来换取和平。这种幼稚而愚蠢的行为,不仅让人感到悲哀,更让人对南宋的灭亡感到惋惜。而那些大发国难财的骗子们,侵蚀着南宋最后的根基,加速了南宋的灭亡。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这场闹剧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为了后世反思历史、汲取教训的生动教材 。

明末:官军 “打活仗” 的荒唐与腐败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明末崇祯年间,华夏大地仿佛陷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内忧外患交织,让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摇摇欲坠。在这片土地上,陕北农民起义的烽火迅速蔓延,如熊熊烈火般席卷中原大地,给本就风雨飘摇的明朝政府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明朝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账面军队多达二百多万。如此庞大的军队,在面对农民军时,理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就像大象踩蚂蚁一般,轻松就能将农民军镇压下去。然而,历史的发展却与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农民军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如野草般 “春风吹又生”,越 “剿” 越壮大,规模一度发展到百万之众,最终成为了推翻明朝统治的重要力量 。

这其中的缘由,着实令人费解。但当我们深入探究那段历史,就会发现,明朝官军内部存在的一种荒唐至极的 “发国难财” 行为 ——“打活仗”,正是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之一 。

所谓 “打活仗”,堪称历史上一段荒诞的奇闻。《明史》中对其有着生动而又令人咋舌的记载:每当明朝官军与农民军狭路相逢,双方的第一反应不是热血沸腾地抄起家伙、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如同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先四处寻找老乡,用熟悉的家乡话热情地套近乎。这一番热络的交流之后,很快便开始讨价还价,谈妥条件。农民军为了顺利逃脱,会主动扔下一些财物粮食,就像是在交 “买路钱”。而官军们呢,看到这些财物,眼睛立马放光,满心欢喜地将其收入囊中。得到了好处的官军,自然心满意足,也不再为难农民军,任由他们撒丫子逃命。就这样,一场本该激烈残酷的战斗,在双方的默契配合下,变成了一场 “友好” 的交易,双方皆大欢喜,这便是所谓的 “打活仗” 。

在 “打活仗” 这种荒唐行为的背后,是明朝官军深入骨髓的腐败。对于官军来说,“打活仗” 简直就是一条轻松捞钱的 “捷径”。他们无需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命厮杀,只需和农民军演一场 “双簧”,就能轻松获得丰厚的财物。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逐渐丧失了作为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将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生死抛诸脑后,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在与农民军的 “交易” 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农民军呢,虽然每次都要付出一些财物,但却能够借此保存实力。他们深知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官军正面抗衡,因此宁愿用财物来换取生存的机会,等待时机壮大自己 。

于是,在这种看似 “双赢” 的 “打活仗” 模式下,官军越打越 “发财”,他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奢靡。而农民军则在一次次的逃脱中,不断发展壮大,积累经验和力量。他们从最初的零散小股势力,逐渐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

最终,农民军的势力发展到了不可阻挡的地步。他们不再满足于与官军 “打活仗”,不再愿意用财物换取暂时的安宁。他们怀着对明朝腐朽统治的满腔怒火,朝着明王朝猛扑过来。此时的明朝,由于官军的腐败和不作为,已经失去了有效的抵抗能力。面对农民军的进攻,明朝政府惊慌失措,毫无还手之力。曾经辉煌一时的明王朝,在农民军的冲击下,如同纸糊的房子一般,迅速崩塌。崇祯帝在绝望中,无奈地选择了上吊自杀,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

明朝官军的 “打活仗” 行为,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当一个国家的军队都陷入了贪婪和腐败的泥沼,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这种在国难当头之际,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的行为,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人性的拷问。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明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坚守道德底线,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绝不能让贪婪和私欲蒙蔽了双眼 。

清康熙年间:徐日升与张诚的背叛交易

时间来到清康熙年间,在这个看似繁华昌盛的时代,一场关乎国家领土主权的谈判,却因两个心怀不轨之人的背叛,掀起了惊涛骇浪 。17 世纪,沙俄的野心如膨胀的气球,不断向东扩张,他们的铁蹄踏上了中国东北的土地,妄图蚕食这片富饶的疆域 。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康熙皇帝果断下令,发起了两次雅克萨之战。英勇的清军将士们同仇敌忾,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给予了俄军沉重的打击,让他们的嚣张气焰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

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基础上,为了彻底解决边境争端,实现边境的长治久安,清政府决定与俄国进行谈判。1689 年,一场决定两国边境走向的重要谈判 —— 尼布楚谈判,拉开了帷幕。康熙皇帝对此次谈判高度重视,精心挑选了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佟国纲等人组成了谈判使团,并为他们制定了明确的底线方案:一是以尼布楚为界,确保中国对大片领土的主权;二是在对方强烈要求下,可以退至额尔古纳河作为分界 。

然而,让康熙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寄予厚望的谈判使团中,竟然混入了两个 “内鬼”—— 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和法国传教士张诚。这两人平日里伪装得极好,凭借着自己在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赢得了康熙的信任,得以在宫廷中任职。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将传播天主教的利益置于首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背叛给予他们信任和优待的清朝 。

当徐日升和张诚随谈判使团抵达尼布楚后,他们的丑恶嘴脸便彻底暴露了出来。他们就像两只嗅到血腥味的恶狼,迫不及待地偷偷溜到俄国使团的驻扎地。在那里,他们与俄国人达成了肮脏的交易:只要俄国人承诺在日后大力支持他们在中国传播基督教,他们就愿意出卖清朝的机密情报和谈判底线 。面对这样的诱惑,贪婪的俄国人自然是欣然应允,不仅承诺会帮助他们传教,还送上了珍贵的皮毛和美酒等丰厚的贿赂 。

得到好处的徐日升和张诚,开始肆无忌惮地为俄国效力。他们将康熙为索额图制定的两套底线方案,毫无保留地透露给了俄国使团。这就好比一场牌局,一方将自己手中的底牌全部亮给了对方,使得清朝在谈判中瞬间陷入了极度被动的局面 。

在正式谈判的过程中,徐日升和张诚更是变本加厉地搞破坏。他们利用自己作为翻译的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私自加入无关词句,故意搅乱谈判节奏。当清朝代表义正言辞地陈述中国对领土的主权主张时,他们会故意歪曲意思,让俄方代表产生误解;当俄方提出无理要求时,他们又会添油加醋,使得清朝代表难以应对 。在他们的恶意操控下,清朝代表一次次陷入被动,不得不做出让步 。

不仅如此,当时尼布楚地区的居民,心向清政府,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抵抗俄国的侵略。他们的行动,本可以成为清朝在谈判中的有力支持,让俄国在谈判桌上更加被动。然而,徐日升和张诚却向清政府传递当地居民的负面消息,诋毁这些爱国居民,导致清政府没有出手帮助这些起义抵抗俄国的居民 。这无疑是在背后给了清朝一刀,让那些为了保卫祖国而战的百姓们心寒,也让清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筹码 。

最终,在徐日升和张诚的背叛以及俄国的步步紧逼下,索额图等人无奈地作出了巨大让步。1689 年 9 月 7 日,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线,并将尼布楚地区划入俄国版图 。这意味着中国失去了大约 5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土地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就这样被拱手让给了俄国 。

更令人痛心的是,康熙皇帝在之后的二十年中,始终被蒙在鼓里,对徐日升和张诚的背叛行为一无所知。他依然信任着这两个 “内鬼”,甚至在 1692 年,出于对西方技术的重视,同意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1708 年徐日升去世时,康熙还赐银 200 两、大缎十匹,表示格外优待 。而徐日升和张诚,这两个出卖国家利益的叛徒,却在康熙的信任和优待下,得以善终,他们的间谍身份也一直未被揭发 。

徐日升和张诚的背叛行为,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了在利益面前,人性的丑恶和贪婪。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内部出现叛徒,以免给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

古代发国难财现象的共性与思考

回顾这些古代发国难财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首先,社会动荡是催生此类行为的温床 。无论是战乱、灾荒还是疫病,当社会秩序被打破,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时,贪婪之人便看到了 “商机”,他们不顾道德与法律的约束,趁机谋取私利。在七国之乱、南宋末年、明末农民起义以及沙俄入侵等动荡时期,无盐氏、“假赵孟桂” 诈骗团、明朝官军以及徐日升和张诚等人,都在混乱中伸出了贪婪之手 。

其次,监管缺失为发国难财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动荡时期,政府往往忙于应对危机,无暇顾及对市场和社会的监管,这就使得一些不法之徒有机可乘。无盐氏在长安富商们集体拒绝借贷时,敢于冒险放贷,正是看准了当时朝廷急需资金,无暇对借贷行为进行过多干涉 。明朝官军 “打活仗” 的荒唐行为,也是因为军队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才使得他们能够肆无忌惮地与农民军进行 “交易” 。

再者,人性的贪婪是发国难财行为的根本驱动力 。在利益面前,一些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家国情怀,将个人私利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 。徐日升和张诚为了传播天主教的利益,不惜背叛清朝,出卖国家机密;“假赵孟桂” 诈骗团利用南宋朝廷的恐慌心理,骗取巨额钱财,他们的行为都是人性贪婪的极端体现 。

这些发国难财的行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它们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还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形象 。明朝官军的腐败行为,使得农民军得以不断壮大,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徐日升和张诚的背叛,让清朝在尼布楚谈判中失去了大片领土,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些古代发国难财的案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贪婪,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保持社会稳定、加强监管以及弘扬道德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 。当这些危机来临时,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坚决抵制发国难财的行为,共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危机中凝聚力量,战胜困难,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结语:历史警钟长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在国难中发不义之财的人,或在当时就遭到了正义的审判,或在后世留下了千古骂名 。他们的故事,是历史的反面教材,时刻警示着我们,贪婪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满足私欲的同时,也会斩断自己的后路,更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 。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困难时,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与使命 。让我们以史为鉴,坚守正义和良知的底线,不被贪婪所诱惑,携手共进,共同守护我们的国家和家园,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