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在科技圈,人工智能(AI)无疑稳坐话题“C位”。而得益于AI的深度渗透,人形机器人迎来了觉醒时刻。与此同时,围绕着产业所面临的多样化风险,“给人形机器人上保险”成为化解发展难题、保障稳健前行的关键路径。

产业浪潮涌动,险企搭建风险“守护云梯”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机遇,核心驱动力源于AI技术突破与需求升级的双重推动。《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产业蓬勃发展之下,如何构建与之相适配的风险管理体系,俨然成为行业亟待深入思考的关键议题。而目前来看,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站在险企实践角度,太保产险宁波分公司推出专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设计的保险专属产品“机智保”。在产品设计上,一是场景全覆盖,贯通“产、销、租、用”全链条的风险保障样板,强化产业链韧性;二是保障一体化,以“风险拟人化”理念实现本体损失、第三者责任与自身财产损失的一体化保障,实现广普化与精细化并存;三是期限的灵活化,突破传统年度保单限制,支持按天、周、月投保,精准适配多样化的商业场景。
人保财险通过“机器人本体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双轨模式切入市场:在机器人本体保障上,覆盖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及碰撞、坠落等意外导致的设备损坏,同时纳入网络安全事件、操作异常引发的系统崩溃与硬件故障赔偿。而关于第三方权益保障,针对外卖机器人致行人伤害、手术机器人医疗意外、工业机器人损害第三方设备等场景,提供依法赔偿与纠纷调处服务。再者,大家财险为傲鲨智能首款量产型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VIATRIX提供承保服务。若因该产品存在缺陷导致使用者或他人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大家财险将在责任范围内进行赔偿。
“针对人形机器人,保险产品围绕其‘身体’‘行为’及‘产品’构建多重保障。”资深企业管理专家、高级经济师董鹏向环球网记者表示,财产损失保险保障机器人“身体”免受物理性损害,赔付的是机器人的修复或重置成本;第三者责任保险则聚焦于机器人“行为”引发的第三方人身或财产损害,是规避因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失控或误判而产生的巨额赔偿的安全网;产品责任保险则关注“产品”本身的安全隐患,保障因设计或制造缺陷导致的消费者权益。“未来,随着技术发展,网络安全和人机协作场景下的专属责任保险也将应运而生,形成全方位风险防护。”
数据积累不足:保险产品发展“拦路虎”
当前,保险业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充分发挥风险保障的“稳定器”作用,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稳健运行构筑坚实后盾;另一方面,扮演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角色,通过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模式,为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险企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与定价逻辑时,主要的考量因素包括风险分层与动态调整。进一步来讲,险企应根据机器人硬件成本、使用场景复杂度(如工业场景风险高于服务场景)、数据安全等级(涉及隐私或关键基础设施数据需加收保费)划分风险层级。同时,结合技术迭代周期(如软件频繁升级)采用短期保单或动态保费机制,匹配风险变化。除此之外,对高价值机器人或高风险场景设置再保险分保,分散技术不确定性(如AI决策失误)引发的重大损失。
当然,新产品的成功从来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成的,它往往需要在应对重重挑战的过程中持续打磨、不断完善。而针对当下人形机器人保险的发展而言,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提到,如今正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数据积累不足、风险评估模型局限性及市场认知偏差。其中,数据积累不足是首要瓶颈。由于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尚处早期,历史故障数据稀缺,导致保险公司难以构建精准的风险评估模型。
“在数据层面,险企可通过‘从试验阶段介入’的方式,参与产品安全评估、收集场景风险数据,来弥补历史数据的不足。此外,模型优化上,行业正推动‘数据共享’机制建设。而市场教育环节,险企通过案例推广提升用户认知。”袁帅称。
此外,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助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今年5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而地方层面的精准施策,成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其中,多地通过保费补贴、产品引导等方式激活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