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诺贝尔文学奖,2025年已经揭晓!
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瑞典文学院的消息震惊文坛,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表彰其在末世恐惧中以震撼人心且具远见的作品,重申了艺术的力量。这一结果延续了诺奖男女轮流获奖的隐性规律,在2024年韩江获奖后,将荣誉再次赋予男性作家。

这位被苏珊·桑塔格称为匈牙利当代启示录大师的作家,其创作深深扎根于中欧文学传统,脉络可追溯至卡夫卡与托马斯·伯恩哈德,荒诞与怪诞是他鲜明的创作印记。出生于匈牙利久洛市的拉斯洛,家庭中法律与社会福利的双重背景,为他观察制度与个体关系埋下伏笔,少年时期压抑的社会环境更让文字成为他逃逸日常的出口。
刚刚我还和对象在讨论,对象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不能加综测分的哦。我问综测分是啥?
她说综测分是大学生评判奖学金的依据。
想想好讽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都不能评奖学金,但是它的含金量不能因为能不能评奖学金而否定诺贝尔文学奖。
题外话了,咱们言归正传!
独特的长句风格是拉斯洛最显著的文字标识,那些几乎没有句号的曲折句子,构成了他叙事的流动韵律。1985年出版的《撒旦探戈》让他一举成名,这部以破败乡村为舞台的作品,描绘了时间停滞、信仰崩塌的荒芜图景,后来被导演贝拉·塔尔改编为七小时的黑白电影,文字的冗长与影像的长镜头形成奇妙共振。
上世纪80年代起,东方之旅为他的创作注入新维度。中国延绵的历史与异质的文明震撼了他,这些体验化作《苍穹下的荒废与哀愁》等作品的灵感,而2008年的《下面的西王母》更是将道家故事、佛教元素与日本能剧熔于一炉,用斐波那契数列为章节编号,在形式与内容上探索秩序与美的交织。
拉斯洛的作品在国际文坛属慢热型,像稀有货币般在翻译群体与学术界中缓慢传播。他坚持用匈牙利语写作,珍视母语脆弱的本质,其中文译本由翻译家余泽民一手操刀,《撒旦探戈》《反抗的忧郁》等作品已陆续与中国读者见面,最新的《世界在前进》刚于今年9月推出。
从合作社解散后的乡村骗局,到马戏团引发的小镇恐慌,拉斯洛始终聚焦个体在制度与历史中的挣扎。他笔下的世界满是文明裂隙与生存困境,却总能在绝望深处透出悲悯微光。正如诺奖评委所言,这位文字建筑师用绵延的句子搭建起对抗荒芜的堡垒,证明即便在黑暗时刻,艺术依然拥有不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