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千年古邑藏春秋”|临汾汾城古建筑群旅游攻略:一座城,写尽明清官宦与市井烟火​ ​本报记者 赵晓 临汾报道

“青砖黛瓦间,檐角风铃轻响;石板路上,老妇挎着竹篮走过,篮里新摘的辣椒红得发亮——这哪是景点?分明是座‘活着’的明清古城

“青砖黛瓦间,檐角风铃轻响;石板路上,老妇挎着竹篮走过,篮里新摘的辣椒红得发亮——这哪是景点?分明是座‘活着’的明清古城。”来自广州的游客陈雨桐站在汾城古建筑群入口感叹。作为山西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之一,这座位于临汾市襄汾县西南的“千年古邑”,用4.2平方公里的城垣、13处国保单位、200余座明清院落,串起了从春秋到明清的文明脉络。今年暑期,汾城日均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其中七成是为寻访“中国北方明清民居活标本”而来。近日,记者深入汾城,为您解锁这份“刻在砖缝里的晋南记忆”。

从“古晋阳”到“汾城”:一座城的“三千年成长史”

汾城的故事,要从一块青铜说起。

“襄汾县因‘汾河之滨、平阳之域’得名,而汾城作为古晋阳(今太原)南部门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襄汾县文物局局长周明介绍,春秋时属晋,战国归魏,汉代置“临汾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正式定名“汾城县”,此后千余年一直是晋南商贸、文化重镇。

“现存的古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的‘精华版’。”周明带记者穿行街巷,“明洪武八年(1375年)大规模扩建城墙,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达到鼎盛——县衙、文庙、城隍庙、商铺、民居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晋商在此落脚,粮棉、盐铁、手工艺品交易兴盛,留下了‘南有平遥,北有汾城’的说法。”

“最难得的是‘活态’。”周明指着街边晒辣椒的老人说,“这里80%的院落仍住着原住民,张家的‘耕读第’传了七代,李婶的‘德顺号’绸缎庄开了百年,连城墙根的老槐树都是明朝栽的——汾城不是‘博物馆’,是‘生活着的古城’。”

数据显示,汾城现存明清院落236座,其中“丁村民居”“城隍庙”“县衙大堂”等13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更保留着“明清一条街”“书院巷”“盐店巷”等古街巷21条,每一块青石板都印着商队的车辙,每一堵院墙都藏着家族的荣光。

“小时候住书院巷,夏天在院里葡萄架下听爷爷讲‘丁家大院捐粮救灾’的故事。”68岁的原住民刘大爷坐在自家门槛上剥玉米,“现在游客多了,但我们还是老样子——早起扫院子,傍晚聚在老槐树下下棋,这才是汾城的魂。”

核心体验:从“官宅威仪”到“市井温情”,解码“明清晋南的立体画卷”

汾城的魅力,在于它“官宦文化与市井生活共生”的独特气质,被专家称为“中国北方县城的活态样本”。以下六大看点,带您沉浸式感受“千年古邑的呼吸”:

1. 官宦宅第:砖雕木刻里的“仕途与家风”

汾城最负盛名的,是明清官宦留下的深宅大院:

丁村民居(国保):以“丁村明清民居群”为核心,现存40余座院落,其中“丁氏宗祠”“进士第”“大夫第”最具代表性。进士第大门“耕读传家”匾额为清代翰林题写,正房窗棂刻“四君子”木雕,二进院保存完整的“私塾院”,墙上还留着“学而优则仕”的粉笔字;

县衙大堂(国保):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明清重建,大堂“明镜高悬”匾额下,公案、签筒、夹棍等文物齐全,“这里曾是知县审案的地方,地面青石板被跪讼者磨得发亮。”讲解员小吴说;

城隍庙(国保):与县衙仅一街之隔,明清官员每月初一、十五来此“祭神莅政”,庙内“十殿阎罗”壁画色彩艳丽,讲述“善恶有报”的因果,是晋南民俗信仰的缩影。

“这些宅院不是冰冷的建筑,是家族荣誉的勋章。”周明举例,“丁家大院的‘节孝坊’,是为表彰明代节妇所立,砖雕上‘松鹤延年’图案,既赞其德,也警后人。”

2. 市井民居:烟火气中的“晋南日常”

汾城的寻常巷陌,藏着最鲜活的生活美学:

明清一条街:长800米的青石板路,两侧是商铺、茶馆、手工作坊——“福兴号”绸缎庄挂着蓝印花布招牌,“德顺居”饭庄飘出羊肉臊子面香,“老周铜铺”师傅现场打制铜壶,叮当声里是百年手艺;

书院巷:因明清“汾城书院”得名,巷内“耕读第”院落保存完好,门联“一庭芳景,满室书香”道尽晋南文人追求;

盐店巷:曾是晋南盐运枢纽,巷口的“盐商宅第”保留着“前店后宅”格局,前院卖盐、记账,后院住家、读书,“以前运盐的骆驼队就从这里出发,驼铃能响到黄河边。”老住户王奶奶说。

“走在书院巷,能听见小学生背《三字经》,能闻见谁家炖的羊肉香,这才是古城该有的样子。”陈雨桐翻着相机里的照片,“和我去过的‘网红古镇’不同,这里的烟火气是真的。”

3. 建筑细节:木砖石里的“晋南密码”

汾城的建筑,是“实用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木雕:县衙大堂梁枋刻“二十四孝”,丁村民居门窗棂花是“麒麟送子”,寓意“忠孝传家”;

砖雕:城隍庙照壁中心是“二龙戏珠”,两侧刻“忠孝节义”篆字,丁家大院影壁嵌“福”字砖雕,笔画间藏着“寿桃”“蝙蝠”;

石雕:柱础石多为“莲花”“如意”造型,寓意“清廉自守”“吉祥如意”;院门口的“上马石”“拴马桩”刻着瑞兽,见证晋商“走西口”的过往。

“这些雕刻不是装饰,是家族价值观的宣言。”小吴说,“比如‘渔樵耕读’砖雕,既赞田园生活,也劝子孙莫忘根本。”

4. 非遗与民俗:老手艺的“活态传承”

汾城的“文化味”,离不开非遗的滋养:

襄汾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张阿姨在巷口支摊,用剪刀剪“连年有余”“龙凤呈祥”,5分钟一张,色彩艳丽;

晋南锣鼓:每周六日“汾城锣鼓队”在广场表演,鼓点铿锵,气势如虹,是国家级非遗“威风锣鼓”的分支;

传统市集:每周三、六的“汾城老集”最热闹——卖针线的阿婆、炸油糕的大叔、写书法的青年,还有穿汉服的姑娘挑花布,像极了老照片里的“市井百态”。

“以前觉得非遗离生活远,现在在巷子里就能看师傅剪窗花、敲锣鼓,才懂什么是‘活着的文化’。”来自太原的大学生小杨买了幅剪纸,“回去贴在书房,也算带份汾城记忆。”

5. 舌尖上的“晋南味道”:老字号的“传家手艺”

汾城的美食,是“妈妈的味道”与“古法技艺”的结合:

必吃老字号:

“德顺居”(明清一条街店):30年老店,羊肉臊子面汤头熬足8小时,配“油泼辣子”,人均20元;

“老周烧饼铺”(盐店巷店):芝麻烧饼外脆里软,糖馅、椒盐馅最受欢迎,阿婆说“我爷爷那辈就在这儿卖”;

“丁家宴”(丁村民居旁):将晋南菜做精致——“汾城蒸肉”肥而不腻,“醋溜土豆丝”酸爽开胃,是大户人家的家宴味道。

新派尝试:

“汾城小馆”:把“羊杂割”做成火锅,配手擀面;“黄米油糕”夹枣泥,撒芝麻,适合年轻人打卡。

“来汾城不吃‘德顺居’的面,等于白来。”陈雨桐吸溜着面条笑,“汤里有股子老院的香气,比外卖香多了。”

6. 夜游汾城:灯火里的“古城慢生活”

区别于白天的烟火气,夜晚的汾城更显温柔:

灯光设计:古街巷挂起仿古灯笼,暖黄光线映着青砖墙;县衙、城隍庙亮起宫灯,飞檐翘角更显庄严;

夜间活动:每周五、六晚有“晋南民歌会”,本地歌手弹三弦唱《走西口》;“老电影放映”在广场支起幕布,放《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慢游路线:推荐从明清一条街出发,走书院巷、盐店巷,最后到“月光书吧”坐一坐,喝杯沙棘汁,听老板讲汾城的夜故事。

“晚上逛巷子,人少安静,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哪家窗户飘出的饭香。”来自西安的游客周先生说,“这才是旅行该有的样子——慢下来,融入当地。”

实用攻略:如何深度探访汾城?交通与周边联动

外部交通:

高铁:临汾西站下车,乘K609路公交至“襄汾汽车站”(约40分钟,票价8元),再转乘汾城专线(约20分钟,票价5元);

自驾:导航“汾城古建筑群停车场”(收费8元/天,车位充足);

长途:太原、西安方向可乘高铁至临汾西站,或自驾至襄汾(太原约2.5小时,西安约3小时)。

周边推荐:

丁村遗址(车程10分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汾城明清建筑群形成“古今对话”;

牛王庙戏台(车程15分钟):元代戏台,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台之一,适合看晋剧表演;

黄河壶口瀑布(车程2小时):世界最大黄色瀑布,可与汾城的“小桥流水”形成鲜明对比。

门票与导览

门票:街区免费开放(部分文保院落需购票,如丁村民居30元/人,县衙大堂20元/人);

导览服务:

免费讲解:每日9:00、15:00在游客中心集合,讲解员带逛“明清一条街”“丁村民居”,讲述官宅与民居故事;

电子导览:微信小程序“汾城文化导览”,扫码可听各节点语音讲解,含历史背景、美食推荐。

最佳游览时间

春秋季(4-5月、9-10月):气候宜人,院落里的枣树、石榴树结果,适合细品;

周末与节假日:市集、演出、夜游活动丰富,体验更鲜活;

清晨或傍晚:游客较少,能感受原住民的真实生活——早起看阿婆晒辣椒,傍晚听大爷下象棋。

深度体验清单

住一晚“古宅民宿”:推荐“汾城院宿”,由丁村民居改造,保留砖雕、木梁,推窗见古巷(标间420元起,含次日早餐);

跟一场“非遗手作课”:每周日上午,剪纸坊教剪“连年有余”,铜铺教打铜钥匙(材料包70元/份,成品可带走);

带一份“汾城伴手礼”:推荐“德顺居”手擀面速食装(真空包装,30元/盒)、“老周烧饼”预包装(25元/袋)、“襄汾剪纸”小挂件(15元/个)。

注意事项

部分老院落地面不平,建议穿舒适运动鞋;

文保院落内禁止拍照(尤其禁止闪光灯);

夜间游览注意安全,部分小巷照明较暗,建议结伴而行;

尊重原住民生活,拍照前征得同意,避免大声喧哗。

游客故事:在这里,遇见“活着的历史”

“我太爷爷是汾城人,小时候总听他讲‘县衙审案’‘城隍庙祈福’。”来自北京的林女士摸着县衙大堂的公案说,“今天站在这里,闻到了熟悉的煤炉味,听见了大爷们下象棋的吆喝,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他的童年。”

成都的画家陈先生则沉迷于街巷的建筑细节:“丁村民居的木雕‘四君子’,花瓣的纹理、叶子的脉络都清晰可见,比课本上的图片生动一百倍——这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结语:汾城,是城,更是晋南的“文化基因库”

从春秋的古晋阳南大门,到明清的商贸重镇,再到今天的“活态博物馆”,汾城用三千年光阴证明:最好的古城保护,是让文化“活”在生活里——有人在县衙前晒暖,有人在巷口修铜壶,有人端着羊杂粉穿过青砖巷,有人在老树下听戏文。

正如周明局长所说:“汾城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县城文明的立体档案。当我们走在明清一条街的石板路上,闻着辣椒香,听着唠嗑,会突然懂了:所谓‘故乡’,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是刻在砖缝里的记忆,是融入血脉的烟火。”

这个秋天,不妨走进临汾襄汾,探访汾城古建筑群。在一碗羊肉面的热气里,在一面老砖雕的纹路中,在一句“您吃了吗”的问候间,触摸千年古邑的温度,读懂中国人的“市井史诗”。你会发现,所谓“古城”,从来不是一座静止的城,而是一部写给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每个汾城人、每个来客寻找“根”的精神原乡。

(注:文中数据截至2024年9月;具体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建议出行前关注“襄汾文旅”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