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突然要求全体内阁部长“礼节性辞职”,20多名部长级官员集体递交辞呈,这场被菲媒称为“政治休克疗法”的清洗行动,暴露了执政集团的深层危机。
这次清洗内阁的导火索,是5月12日中期选举的惨败——小马科斯阵营在参议院改选中仅获6席,而宿敌杜特尔特家族斩获5席,并在棉兰老岛四省掌握行政权,直接威胁中央权威。
从中期选举结果来看,能够发现,小马科斯的支持率已经降到了最低,可以看出如今的菲律宾民众对于当今的小马科斯政府有多么不满。
那为了挽回民意,最简单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政府官员大换血,期望以此能挽回民众的支持。所以说白了,所谓的“礼节性辞职”只是为了掩盖当下政府的难堪。
——【·政治清算·】——
小马科斯的“内阁清零”绝非临时起意,数据显示,其支持率从2022年上任时的68%暴跌至39%,首都马尼拉施政满意度更跌破30%警戒线。
经济民生问题的集中爆发成为致命伤:大米价格飙升至70比索/公斤的历史高位,青年失业率达18%,基建项目完成率不足四成。
中期选举的溃败,标志着民众对“马科斯-杜特尔特联盟”的彻底失望——这一联盟曾在2022年以“强强联合”姿态横扫政坛,但小马科斯上台后违背承诺,将国防、外交等核心职位紧握手中,仅以教育部长虚职打发时任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导致两大家族决裂。
内阁重组表面是“兑现选举承诺”,实则是权力再分配的赤裸交易。总统府计划将价值230亿比索的政府合同重新分配,以换取地方豪强支持。
不过,这种“利益换忠诚”的传统门阀逻辑正遭遇反噬,司法部长职位被曝“报价”3.5亿比索,农业部长“推荐费”达1.2亿比索,权钱交易加剧民众对腐败的愤怒。
与此同时,杜特尔特家族发动“三线反攻”:前总统杜特尔特以82%得票率重掌达沃市,其子保罗当选副市长,形成“父子共治”;副总统莎拉谋求以“国家安全顾问”身份重返内阁,试图掌控20亿美元军购预算;TikTok平台发布的“禁毒战争怀旧视频”单条播放量破1.2亿次,将家族支持率从45%拉升至58%。
——【·新外长的“中国牌”·】——
在这次内阁清洗中,外交部长更迭成为最受关注的变量。原外长马纳罗因对华强硬政策被迅速撤换,新任外长拉扎罗的任命传递出微妙信号。
拉扎罗并非政坛新面孔,他在2024年仁爱礁摩擦期间作为副外长与中国密切沟通,主导达成“临时协议”——菲方承诺补给前向中方提前申请,并接受全程监控,这一协议被外界视为“实质性让步”,但也成功避免了局势升级。
拉扎罗的上台,可以看出出小马科斯对华政策的矛盾性。
一方面,经济压力迫使其寻求务实突破:中国在棉兰老岛的香蕉种植园投资从2024年的2.3亿美元激增至7.8亿美元,达沃港秘密启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地面基站建设,这些经济绑定项目成为地方势力的“生命线”。
另一方面,小马科斯试图平衡国内亲美派压力,此前马纳罗配合美国重启南海仲裁案议题,导致中菲关系跌入冰点。
拉扎罗的任命,既可解读为对华释放缓和信号,也可能只是危机下的权宜之计——毕竟,其前任马纳罗同样出身技术官僚,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
中国对此保持审慎乐观,王毅外长曾明确警告菲律宾“站在十字路口”,强调“商量着办”才是解决分歧的正道。
历史经验显示,菲律宾的对华政策常因国内政治波动反复,杜特尔特时期中菲贸易额增长37%,中国跃居菲最大贸易伙伴;但小马科斯上台后,菲对华投资骤降,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菲投资仅1220万美元,同比下跌260万美元,同期对越投资却达29亿美元。
这种反差凸显菲律宾“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战略的内在撕裂。
——【·结语·】——
小马科斯的这次豪赌面临三重考验。
第一是经济问题。新内阁若不能在90天内将大米价格压至50比索/公斤,可能重演2024年印尼全国性骚动。
第二是军队问题。棉兰老岛驻军被曝向达沃市政府效忠,9名现役中将中6人曾效力杜特尔特,一旦地方割据升级为“事实独立”,中央权威将彻底崩塌。
第三是大国博弈。美国承诺移交的6艘濒海战斗舰因国防部长人选悬而未决搁浅,而中国通过“香蕉外交”在棉兰老岛构建经济走廊,地缘天平正在倾斜。
对小马科斯而言,技术官僚与经济改革是挽回民心的最后机会;对杜特尔特家族,“地方包围中央”的战略需避免触发军事政变;对中国,如何在“投资棉兰老岛”与“维护南海权益”间寻求平衡,考验外交智慧。
而菲律宾民众最关心的,或许只是能否买得起一袋大米,当政治精英沉迷于权斗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信息来源: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呼吁全体内阁部长“礼节性辞职”——中国新闻网2025-05-22 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