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皇帝的后代,为什么后来一代不如一代?

千百年来,娶一个优质的女人,给孩子一个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很多男人努力奋斗的两大主要目标。但对中国古代皇帝来说,就没有这个

千百年来,娶一个优质的女人,给孩子一个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很多男人努力奋斗的两大主要目标。但对中国古代皇帝来说,就没有这个焦虑,除了开国皇帝,其他历任皇帝都是与生俱来就掌握了最优质的的生育(庞大的后宫,最优的医疗护理)和教育(全国最顶尖的学者授课、全套帝王学课程和专属的实践平台)资源。按道理,后续的皇帝应该代代优秀。但诡异的是,从秦代至清代,几乎所有王朝,都逃不开“后世庸弱”的宿命,甚至有的干脆子嗣凋零、绝后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背离常理的现象呢?

秦始皇长子扶苏(剧照)

从生育上看

虽然,不少皇帝都喜欢从全国范围内海选优质美女,但在很多时候,皇室为维护统治,经常会采取近亲联姻、贵族内婚等措施,这就导致皇室基因池封闭。至于早婚早育、宫廷斗争的险恶环境等因素,更让皇室子嗣的质量雪上加霜。

汉代宗室多与功臣勋贵联姻,后期逐渐形成封闭的通婚圈,导致后期汉代宗室子弟多“禽兽行”“残忍好杀”,部分宗室成员智力低下、行为失常。

汉成帝沉迷酒色,膝下无子嗣即位,由侄子汉哀帝继位。汉哀帝也同样无子嗣,西汉后期,皇位继承比较混乱,就给了王莽篡权提供了机会。

北魏为保持鲜卑贵族血统,皇室与鲜卑八大姓及宗室近亲通婚,结果导致多位皇帝年幼早夭、体弱多病。孝文帝改革,虽然引入汉文化,但通婚仍被局限在高门士族,导致后期皇帝大多短命,朝政被权臣和外戚掌控,终于造成王朝分崩离析。

但这种情况比较典型的还是明代和清代,明代宗室大量内部通婚,导致后期宗室子弟中痴呆和残疾的比例大幅上升。

清代长期推行满蒙联姻,皇太极后妃中的哲哲、海兰珠、布木布泰为姑侄关系,顺治帝的皇后是孝庄侄女,这种密集的近亲婚配,必然导致基因缺陷叠加和累积,免疫系统脆弱,婴儿早夭率升高。

皇太极共生育了11个儿子、14个女儿,长大成人的有7个儿子、13个女儿,算是存活率比较高的。

康熙皇帝狂生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但长大成人的还不到一半。

嘉庆皇帝生了5个儿子、9个女儿,只有4个儿子、2个女儿长大成人,女儿大多早夭。

咸丰皇帝留下了1个儿子同治皇帝,其余子女全都夭折。

同治、光绪和宣统皇帝全都没有子嗣,皇位继承都来自旁支,或者干脆由权臣指定。

据统计,清代前期,皇帝子女的存活率大约达到60%。自道光皇帝后,这一比例骤降至30%以下。尤其是到了咸丰皇帝后,这一比例几乎降到了0。

皇室生育率和生存率的断崖式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因池封闭、早婚早育和疾病传播造成的。

晋惠帝(剧照)

从教育上看

从表面看,皇帝为后世子嗣配备了全国最顶尖的师资与课程,但实际上,也存在内容都僵化、培养方式往往错位、权力干预过度等问题。使得优质资源沦为摆设,甚至培养出厌学、无能、偏执的皇位继承人。

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往往很僵化、脱离实际。

重道德说教,严重脱离实际。明代后期,皇子教育基本上都是“读死书”,正德皇帝厌学逃学,沉迷游乐。还给自己改名换姓,跑去塞外打仗,跑去江南游玩,荒废朝政。就给了宦官刘瑾专权的空间和机会,导致朝政腐败、民怨沸腾。

而且,教育内容排斥科技、商业等新兴领域,已经无法应对王朝后期的复杂国际国内形势。

从教育方式来看,对皇子的教育不是高压,就是娇生惯养。

明代许多皇子都生于深宫之中,被宦官和宫女包围,自小就娇生惯养,严重缺乏挫折教育,导致许多荒诞不经的举动。

万历皇帝几十年怠政,对朝政漠不关心。对长子朱常洛因立储之争而长期冷漠,甚至连合格的师资也不给他配备,导致朱常洛严重缺失教育。朱常洛即位后,沉迷酒色,在位一个月就没了。

比如,明英宗朱祁镇9岁即位,在祖母与“三杨”的庇佑下长大,长成一个浑然不知世事的痴儿,就更谈不上什么治国理政的能力,终于酿成土木堡之变,葬送了大明数十万大军。

从教育过程来看,师资只是摆设,大多遭到过多权力干预。

不是皇帝、后宫,就是手握实权的权臣,常常强行干预皇子的教育,师资处于摆设地位,根本无法有效约束皇子。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极为强势专断,他的长子扶苏虽然受了够好的儒家教育,但在这么强势威权的父亲管束下,毫无主见。这才会导致,赵高和李斯炮制的一份伪诏书就能轻而易举地迫使他自杀。

清代末期,慈禧太后强势专横,光绪皇帝虽然有满腔变法的热情,但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之下,他毫无实权与魄力,导致戊戌变法轻而易举地就被镇压下去,光绪皇帝自己也被软禁至死。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大多流于纸上谈兵,严重缺乏实践历练。

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其他历代皇帝基本上都没有经历什么战火与疾苦,都长于深宫之中,被百端呵护长大,严重缺乏基层的实践历练,更没有经历战场的磨砺。

这种教育之下,培养出来的皇子大多缺乏实际才干。一旦遇到什么突发事情,或者遇到强势的后宫或权臣,很容易被架空。

比如,唐高宗李治只专注于培养嫡长子李弘与嫡次子李贤,对李显和李旦几乎忽视,没有给他们系统的帝王教育。

李弘早逝、李贤被废之后,李显和李旦先后被迫即位,他们很快就被武则天掌控,大唐盛世由此由盛转衰。

清代对皇子教育的制度看上去严苛,但后期逐渐流于形式,自然培养不出有能力的皇帝。比如,道光皇帝面对鸦片战争,像个无头苍蝇一般,不知所措,只能一味妥协。

朱常洛(剧照)

从制度上看

古代皇帝的帝位传承制度、官僚体系和权力分配等制度存在先天性缺陷,这些缺陷往往在王朝的中后期会集中爆发,导致皇帝子嗣一代不如一代,直至将皇家统治推入深渊。

古代皇帝的帝位传承,通常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这样僵化的规定,往往会忽视皇子的能力等因素,而导致“立长不立贤”的现象频频出现。

如晋惠帝司马衷脑子坏了,是痴呆,但因其嫡长子身份而继承了帝位。他在位期间爆发“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迅速土崩瓦解。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朱标早逝后,朱元璋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储君。但朱允炆即位后,政治上不够成熟,急于削藩引发靖难之役,丢了帝位。

皇权过度集中,给了权臣、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机会和空间。一旦新皇帝年幼、懦弱或昏聩,很容易造成皇权旁落,权臣、外戚和宦官乘虚而入,趁机专权。

东汉后期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多位皇帝即位时还是幼童,朝政就被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控,最终导致东汉政权慢慢走向覆灭。

比如汉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朝政大权落入窦氏外戚手中。汉和帝长大后,借助宦官势力铲除外戚窦氏,朝政大权又落入宦官手中。此后,东汉就再也没有消停过,外戚和宦官轮流坐庄,掌控朝政大权,直至最后东汉覆灭。

明代中后期,皇帝渐渐沦为傀儡,宦官专权现象愈演愈烈,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权势熏天,先后掌控朝政。

清代后期,朝政大权被权力欲旺盛的慈禧太后掌控,垂帘听政。同治和光绪皇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完全没有朝政的话语权。

古代封建王朝往往规定,宗室成员天然享有相当特权,皇帝这样规定的本意,是指望这些宗室成员将来拱卫皇权。

可实际上,到了王朝后期,一方面是宗室成员数量剧增,占据和消耗了大量国家资源;另一方面,他们做了数代特权阶层,养尊处优,奋斗动力早已丧失殆尽,毫无治国理政的斗志和能力。这样一群数量庞大的废物群体,只能是吸国家血的蛀虫,哪能指望他们拱卫皇家政权?

还有一个致命的体制问题:往往一个王朝到了后期,官僚体系日渐腐败,导致日趋激烈的党争,即位的皇帝即便是优秀,也难以施展抱负。最典型的就是宋代和明代,到了后期都是党争激烈,导致国家政策反反复复,把国家政权一步步拖入深渊。

明代末代皇帝崇祯时期,党争愈演愈烈,官员互相拆台,导致政策难以推行,前线将领得不到有力支持。宦官监军制度,又导致军队指挥混乱,战斗力严重下降,终于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

光绪皇帝

从时代发展上看

时代发展的洪流不断冲击私天下体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外部势力强势干预,皇家后代即便拥有顶级资源,也已经无法与时代发展大潮相抗衡,私天下的王朝必然最终走向覆灭。

每个王朝到了后期,都会有巨大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比如,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导致农民起义频发。皇帝后代已经缺乏解决这些深层社会矛盾的能力,只能通过一味镇压或妥协等方式来应对,政权最终还是被这些社会矛盾给冲垮。

明代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到了清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猛,造就了新的一些强国。这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凭借先进的武器,强行打开中国国门,清朝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封建制度在王朝后期,日益僵化和落后,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比如,清代后期,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缺乏实际能力;重农抑商的国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又让中国与世界隔绝。

这些有着严重缺陷的封建制度表明,私天下体制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皇家后代即便是拥有顶级资源,也已经难以摆脱这些有着严重缺陷的封建制度的束缚和摧毁。

所以,那么多封建王朝的皇帝,别看他们掌控着全国最优质生育和教育资源的皇帝,他们也阻挡不住他们的子嗣后代一代不如一代的必然趋势。

这也有力地证明了,私天下的体制是弊端丛生的,根本无法保证手握最高权力的皇帝的优秀。所以,推翻封建帝制,才是历史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