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第二十届群星奖之后,山东省文化馆报送的音乐剧小品《白鲸之舞》没有“马放南山”。半个多月以来,该文化馆一边梳理创作经验,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打磨和提升,一边积极筹备后续的巡演工作,力求将这部优秀作品带到更多观众面前。
“已经有好几个地方打来电话了,希望我们能尽快安排《白鲸之舞》过去演出。”山东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赵新天告诉记者,联系单位中既有地市、县区的文化馆,也有一些地方的戏剧家协会,甚至还有高校。这充分说明,社会各界对群众文艺精品充满期待。
能够从全国的群众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白鲸之舞》靠的是骨子里的群众文化属性。
《白鲸之舞》主创之一、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徐艳介绍,作品聚焦家庭教育以及父母与子女的情感问题,讲述了一位强势的母亲与渴望自由的女儿之间从矛盾冲突到最终和解的故事。主创团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创作过程中多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力求真实反映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痛点与温情。
剧中,因为女儿选择成为海洋馆白鲸饲养员,这与传统的“成功路径”相悖,导致母女关系破裂。故事的关键转折发生在母亲亲眼目睹女儿专业处置白鲸难产的全过程,女儿展现出的责任感、专业能力与对生命的敬畏,深深触动了母亲,让她意识到:“当爱变成枷锁,放手才是最好的选择。”
业内专家认为,这一情节不仅完成母女情感的象征性“脐带断裂”,更将家庭代际冲突升华为对爱与自由、控制与放手等普世价值的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艺术感染力。
“群众文艺创作的核心优势是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白鲸之舞》做到了这一点,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一位文艺评论家如此评价。
徐艳介绍,《白鲸之舞》先后召开10余次创作研讨会,反复打磨剧本与舞台呈现形式,历经6次重大修改提升。特别是结合采风的成果,全剧以《怎样的孩子》《怎样的母亲》《饭局》《你在哪里》《白鲸之舞》5首歌曲为骨架,层层递进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与戏剧冲突。
目前,山东省文化馆正在探索“以创带演、以演促创”机制,推动优秀作品下沉基层。“在巡演过程中收集观众反馈,对作品进行再次优化和提升。同时开展相关的文艺创作讲座和培训活动,激发基层群众的文艺创作热情,培养更多群众文艺人才。”赵新天说。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也提出,将以《白鲸之舞》获得群星奖为契机,鼓励各地市完善社会文艺组织培育机制;继续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完善社会主体参与的准入、退出、评价、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各地市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建立文化志愿服务基地和服务团队,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服务项目。
除通过基层巡演扩大作品的影响力之外,山东也在思考对《白鲸之舞》进行进一步升华。
“部分观众、专家看完之后,认为题材立意很好,遗憾的是时间太短,看得不过瘾。”徐艳说,音乐剧小品《白鲸之舞》时长15分钟,主创团队考虑将其孵化为60分钟至90分钟的完整音乐剧剧目。
据了解,未来《白鲸之舞》有望在现有故事框架基础上拓展母女情感线索,丰富支线情节,提升戏剧张力。同时新增5首至8首原创歌曲,完善音乐剧整体架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表示,山东将尝试建立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常态化培训机制。比如,组织专题培训班,邀请名家进行点评和培训,提出针对性意见。核心目标是提高大家发现身边素材的能力,真正将火热生活的闪光点搬上舞台。

音乐剧小品《白鲸之舞》 山东省文化馆供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