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张假论文照片撕开的学术骗局,毁掉农村博士的半生规划

“这篇发在《Chem Soc Rev》的论文作者叫郭伟,但照片上根本不是我的导师!”2024 年 11 月,江苏科技大学

“这篇发在《Chem Soc Rev》的论文作者叫郭伟,但照片上根本不是我的导师!”2024 年 11 月,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林楚拿着文献截图,手指因用力而发白。彼时他入学仅两个月,却已在这位顶着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创新人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头衔的导师身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诡异之处。

2025 年 11 月,当郭伟因涉嫌学术造假被警方带走调查的消息传来,32 岁的林楚在实验室里呆坐了整整一夜。他想起自己为读博付出的 8 年光阴,想起退学后找工作时的无数次闭门羹,更想起那句憋了半年的质问:“我一个跨专业的学生都能看出破绽,学校的审核究竟在干什么?”

这场被网友称为 “史上最离谱学术骗局” 的事件,不止是一个骗子的落幕,更撕开了高校人才引进、经费监管、学术评价体系的三重裂缝。当 “首席科学家” 的光环碎成一地谎言,受损的不仅是数百万国家经费,更是无数像林楚这样普通学子对学术殿堂的信任。

骗局还原:从 “引进大神” 到露馅翻车,半年走完的骗术生命周期

1. 2023 年:带着 “顶配简历” 空降江科大

“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海外 23 年科研经历”“发表 170 余篇 SCI 论文”——2023 年,47 岁的郭伟带着这样的简历,以 “国家 A 类创新人才” 身份被江苏科技大学引进,直接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这所由江苏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高校,显然对这位 “纳米材料领域知名专家” 寄予厚望。

江科大材料学院官网曾高调展示其头衔: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 NASA Nano50 Awards 获得者,甚至宣称其提出的 “郭氏模型” 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但诡异的是,网络上查不到任何关于 “郭氏模型” 的学术讨论,郭伟的百度百科词条也是在入职后才创建。

“他说自己怕被‘迫害’,所以刻意低调不留网络痕迹。” 林楚后来才明白,所谓的 “低调” 不过是造假者的遮羞布。当时的他和其他学生一样,被这些闪闪发光的头衔唬住了,成为郭伟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相当于开山弟子”。

2. 2024 年 9 月 - 11 月:组会暴露的 “学术文盲” 本质

入学后的组会,成为郭伟露馅的开端。这位宣称 “主讲三门核心课程” 的博导,每次开会都只聊 16 所高校的名字 —— 他计划从中邀请专家举办 “国际学术会议”,却对具体议题支支吾吾。林楚的会议记录本上,除了 “复合材料理论模型” 等几个拼凑的专业名词,只剩下 “外树形象,内练基本功” 之类的口号。

“聊专业就像聊电动自行车只说颜色,不提性能。” 林楚的比喻一针见血。作为跨专业考入的博士生,他硕士阶段主攻机械工程,却能轻易发现导师的知识盲区:当被问及 “孪晶界密度测量方法” 时,郭伟顾左右而言他;提到 Nature Materials 期刊,这位 “发表过重磅论文” 的专家竟问 “是不是核心期刊”。

更反常的是教学安排。学校为郭伟排了两门硕士课程,他却以 “没时间” 推脱,成为林楚口中 “从未上过课的教授”。课题组没有专属实验室,林楚只有一个共享工位,所谓的 “科研” 不过是导师让他 “自己看书”。

3. 2024 年 11 月 - 2025 年 3 月:经费造假与退学自保

真正让林楚下定决心离开的,是报销工作中发现的惊天秘密。作为导师的 “专职助理”,他一周有三天在处理报销,却发现大量票据与事实不符:4.8 万元的 “研发测试费” 没有对应的实验记录,18.6 万元的 “著作出版费” 流向了文化公司,而郭伟宣称即将出版的三本书,连初稿都不存在。

“他用这些钱给自己买头衔、做宣传。” 林楚提供的合同显示,郭伟自费出版的《错位理论》等书籍,约定由名校出版社出版却迟迟未面世,但在媒体报道中,这些书已成为他 “学术成果” 的佐证。更讽刺的是,某篇被他拿来充门面的论文,作者照片竟是另一位同名教授。

2025 年 2 月,林楚找到学院领导投诉,得到的解决方案是 “更换导师”。但想到郭伟在学校的人脉和 “国家人才” 身份,他害怕遭到报复,最终以 “家庭原因” 申请退学。江科大 46 人的退学名单中,没人知道这个农村出身的博士生,背后藏着怎样的屈辱。

4. 2025 年 9 月 - 11 月:东窗事发与身份清零

2025 年 9 月,学校突然停掉郭伟的科研经费,学生们才察觉异常。11 月 18 日,江科大发布通报:认定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解除聘用协议。此时网络上的爆料已铺天盖地:有人晒出聊天记录称其 “只有高中学历”,有人揭露他名下 9 家公司 4 家被吊销,更有人直指其骗取国家经费超千万元。

记者核查发现,郭伟的 “学霸履历” 全是谎言:1994 年陕西高考状元另有其人,周惠久院士去世时他尚未入学,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身份实为长沙分公司的短期技术经理。就连看似含金量最高的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也被证实是可花钱购买的民间组织头衔。

如今,江科大官网已删除郭伟的所有信息,他的两个手机号全部停机,曾经的 “学术大神” 彻底消失在人海,只留下被毁掉的学生和待追回的公款。

深度剖析:高中学历何以骗过高校?三重制度漏洞的致命合谋

漏洞一:人才引进的 “头衔崇拜”,让审核沦为形式

郭伟的成功骗入,本质是高校 “唯头衔” 评价体系的产物。在 “双一流” 建设压力下,不少高校将 “海外经历”“院士头衔”“重大项目经历” 作为引进人才的硬指标,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背景核查。

“只要有‘国家 A 类人才’这个帽子,审核就会一路绿灯。” 某高校人事处工作人员透露,这类引进通常由校领导直接拍板,学院仅负责 “走过场”。郭伟正是利用这一点,伪造了横跨中、澳、日、德、美五国的履历,而江科大从未向西安交大、德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核实。

更值得警惕的是 “头衔产业链” 的存在。记者调查发现,类似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的头衔,在中介平台明码标价,从申报到拿证仅需 3-6 个月,费用 5-20 万元不等。这些 “注水头衔” 成为骗子闯入学术圈的 “敲门砖”,郭伟并非个例 ——2024 年曝光的某 “海归教授”,同样用虚假外籍院士身份骗取经费 800 余万元。

漏洞二:科研经费的 “糊涂账”,成了骗子的提款机

“只要能拿到项目,经费怎么花全凭自觉。” 这是学术圈流传的灰色规则,也给了郭伟可乘之机。据林楚回忆,郭伟申报的 “纳米材料制备项目” 获批数百万经费,却从未购买过核心设备,反而用于支付 “宣传费”“出版费” 等非科研支出。

高校经费监管的薄弱超乎想象。按照规定,单笔超 5000 元的支出需提供明细凭证,但郭伟通过拆分票据、伪造合同等方式规避审核。某高校财务人员坦言:“我们没有能力核实实验真实性,只能看票据是否合规。” 这种 “重形式轻实质” 的监管,让科研经费成了可随意支取的 “唐僧肉”。

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查处学术不端案件中,涉及经费问题的占比达 41%,但追回的资金不足涉案金额的 30%。郭伟的 18.6 万元出版费已被文化公司收取,4.8 万元测试费流向不明,这些损失最终往往由国家财政买单。

漏洞三:学术评价的 “媒体依赖”,让谎言越传越真

郭伟的骗局之所以能维持一年多,离不开媒体的 “推波助澜”。《中华英才》《中国网》《凤凰网》等权威媒体先后报道其 “学术成就”,引用他 “培养出全国优秀博士生” 的谎言,却从未核实信息真实性。

“媒体报道成了骗子的‘官方背书’。” 资深媒体人指出,不少科技报道依赖通稿,缺乏独立调查意识。郭伟正是利用这一点,花钱请公关公司撰写通稿,再以 “院士”“首席科学家” 身份接受采访,形成 “头衔 - 报道 - 更多头衔” 的造假闭环。

更讽刺的是,这些虚假报道反过来成为他欺骗高校的 “证据”。江科大引进郭伟时,曾将媒体报道作为 “学术影响力” 的重要依据,却未向同行学者求证其学术水平。这种 “以媒代审” 的评价方式,让学术诚信让位于媒体曝光度。

延伸思考:如何终结 “学术骗子”?从个人避坑到制度重构

对学子:选导师前必做的 “三查三问”

查学术轨迹:在 Web of Science 核实论文作者身份,注意照片、单位是否一致,警惕 “同名顶替”;

查头衔真实性:登录官方网站验证院士、人才计划等头衔,如俄罗斯工程院官网可查询院士名单;

查经费用途:通过学校公示平台查看导师项目经费使用情况,避免加入 “无实验室、无设备” 的课题组;

问在读学生:私下联系导师现有学生,了解 “是否上课、是否指导实验、经费是否到位”;

问同行评价:在学术论坛、行业会议上咨询相关领域学者,获取真实评价;

问毕业去向:查看导师往届学生的就业、深造情况,警惕 “无毕业生却招新” 的异常情况。

对高校:人才引进的 “四步审核法”

背景交叉验证:不仅核查学历学位证书,还要向毕业院校、任职机构、合作单位三方求证,关键信息需提供公证书;

学术能力答辩:组织同行专家进行 “盲审答辩”,当场提问专业问题,拒绝 “只讲头衔不讲学术”;

经费动态监管:建立 “实验 - 票据 - 成果” 联动核查机制,单笔超 1 万元支出需提供实验记录、设备采购合同等佐证;

引入第三方审计:每季度由校外机构审计经费使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冻结账户并启动调查。

对监管部门:斩断造假链条的 “三个重拳”

建立头衔黑名单:汇总虚假学术头衔、中介机构信息,供高校、企业查询,终身追责造假者;

推行经费 “包干制 + 回溯制”:给予科研人员一定自主权,但项目结束后需提交成果转化报告,未达预期的追回经费;

规范科技报道:要求媒体报道学术人物前,必须向主管部门或权威学术机构核实信息,对虚假报道追究连带责任。

结语:学术诚信不该是 “易碎品”,每个普通人都在为骗局买单

32 岁的林楚还在为人生规划被打乱而焦虑。这个农村出身的博士生,曾希望 35 岁前毕业回家乡任教,如今却要重新起步。“国家损失的是钱,我损失的是人生最宝贵的时间。” 他的哭诉道出了无数受害者的心声。

郭伟的落网是幸运的,但还有多少 “学术骗子” 潜伏在高校?当人才引进变成 “头衔比拼”,当经费监管沦为 “走过场”,当学术评价依赖 “媒体报道”,受损的不仅是国家科研实力,更是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这样的骗局买单:纳税人的钱被浪费,真正有才华的学者被排挤,学子的前途被耽误。学术诚信不该是易碎的玻璃,而应是坚不可摧的基石。它需要高校放下 “头衔崇拜”,需要监管拧紧 “经费阀门”,需要媒体坚守 “真实底线”,更需要每个普通人的警惕与监督。

愿林楚的悲剧不再重演,愿学术圈能清掉虚假的泡沫,留住真正的研究者。毕竟,我们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科学家,不是能编造谎言的 “表演家”。

#学术造假 #高校引进漏洞 #科研经费监管 #博士生权益 #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