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有身份的人步行有失体面,红军时期还有国军将领坐轿指挥战斗

第二次“反围剿”中,从北方调来的国民党杂牌军公秉藩师,就有三顶轿子随部队一起行军。师长、副师长、参谋长每人一顶。历朝历代

第二次“反围剿”中,从北方调来的国民党杂牌军公秉藩师,就有三顶轿子随部队一起行军。师长、副师长、参谋长每人一顶。

历朝历代对武官坐轿子都有着严格的限制,一来武官本身就是马上的功名,行军打仗坐轿子也不方便;再就是乘轿容易助长武官的贪图享乐之风,不利于保持其艰苦作战的优良作风。

比如明代就规定,武臣即使“位至上公”,也不准坐轿子。就算骑马,也不能踩着杌凳子上马。

别说行军打仗了,上班坐轿子都不行。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将一名坐轿去往前线的武官免职,到了乾隆时期,不仅对武职官员坐轿子有严格的限制,对旗籍的文官,除非是六十岁以上或是身体原因不能骑马,也一律不准坐轿子。

清朝后期,这些规定执行得就没那么严格了。

因一言不和与左宗棠闹得天下皆知的樊燮,就是个“轿子总兵”,他长得十分肥胖,轿夫得格外壮实才行。

除了因为没搞得过左宗棠而丢官以外,没发现他因为违反“武官乘轿”规定而受处分的记录。

不过清末武官乘轿还不能说是普遍现象,只是规定执行得不严格,没人管而已。

令人惊异的反而是近代,竟然出现了一个军官坐轿的“小高潮”。

在北洋军阀时期,尤其是在西南地区,高级军官坐轿子行军的记录频繁出现,甚至基层营连级军官也有不少坐轿子(主要是像“滑杆”之类的简易轿子)的。

曾做过四川省长的军阀赖心辉,在一次战败撤退的途中,士兵秩序混乱,互相拥挤踩踏。

赖心辉从轿子里下来,令人就地在路边铺设烟榻,气定神闲地抽起烟来。

士兵们看到后,说:“慌啥子慌,总指挥还在烧烟来!”

从而稳定了军心,撤退变得井然有序。

有名的“马桶将军”王怀庆,轿夫除了抬轿,还得挑着他的红漆马桶。

他经常在轿子里一边蹲马桶,一边处理军务。

以上说的是旧式军阀,所谓“新式”军人在这方面也不甘人后。

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李烈钧,就有在1922年前后乘坐四人大轿出行的记录。

在法国取得过博士学位的刘文岛,是唐生智保定学校的同级同学,曾受聘为武昌中华大学教授,在陈其美手下任过连、排级军官。

1926年,已是中将军衔的刘文岛,坐着四人大轿出行,在长沙街头偶遇步行的李宗仁。

刘看到李宗仁,赶紧拍轿杆让轿夫停轿,下来给李宗仁敬礼寒喧,还问李出来为什么不坐轿。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他们第七军的高级将领,短途一般步行,路途稍远则骑马,极少坐轿。

注意此处这个“极少”,说明当时即使以提倡官兵平等闻名、作风特别朴素的第七军,也不敢说高级军官完全没有坐轿子的情形出现。

可见当时军人坐轿,虽不能说是普遍,但也不能说是个别现象。

军人坐轿这种独特现象为什么会频繁出现在北洋军阀时期呢?

大概是因为北洋时期多是武人而任文职,在中枢,从大总统、总理,到后来的执政,在地方,从都督到省长,大部分都是军人。

按前清成例,文官是可以坐轿的。

这些军人,一旦坐上轿子,尝到了甜头,就再也不想下来了。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出现了在行军作战中都坐轿子这种荒唐现象。

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不多见。

目前能看到的最近的坐着轿子行军打仗的记录,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二次“反围剿”中,从北方调来的国民党杂牌军公秉藩师,就有三顶轿子随部队一起行军。

师长、副师长、参谋长每人一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