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超2亿过敏性鼻炎患者中87%为45岁以下人群,当“鼻用激素伤身”“过敏等于感冒”等认知误区仍普遍存在,如何让科学抗敏知识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一部跨越中国五个地区拍摄、覆盖不同致敏类型的纪录片正在通过“有温度”的故事,让人们了解过敏性鼻炎的预防和治疗,同时让硬核科普更加“有温度”。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发起者,赫力昂(Haleon)呼吸健康品类市场总监贾东媚表示,从品牌角度来说,“温度”是“专业价值”与“人文关怀”的深度结合,不是脱离用户需求谈概念,而是用权威蓝皮书、医生对鼻过敏问题的专业解读建立认知信任,再通过纪录片搭建情感连接。
“为了让纪录片故事更触动人,我们在镜头语言与叙事节奏上做了诸多精心设计。”电通创意(DENTSU CREATIVE)创意群总监郭嘉表示,“好宣传”是能精准洞察受众需求,以巧妙创意将品牌理念、产品优势与受众情感诉求紧密相连,实现有效且长效的传播。它不只是信息输出,更是引发共鸣、建立信任、驱动行动的全方位沟通。

为何聚焦“秋日鼻敏感”
现代广告:当前,过敏性鼻炎已经呈现出高发、低龄化与慢性化的显著特征。这是否促使辅舒良启动此次科普纪录片?如何通过“前置教育+全周期陪伴”的策略,来实现与用户需求的长期深度绑定?
贾东媚:辅舒良发布的《2025过敏性鼻炎患者疾病认知与管理》蓝皮书就显示,中国超2亿人受过敏性鼻炎困扰,其中45岁以下患者占比高达87%。因此,这次我们联合腾讯《超级问诊》平台及权威专家打造《对话秋日鼻敏感》,就是希望通过地域化科普破解认知误区,让科学抗敏理念落地生根,切实回应数据背后亟待解决的健康需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帮助公众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真正建立科学的鼻敏感管理认知。拍摄组特意走进西北榆林、华东上海、西南昆明、华南广州、华北天津五大区域的典型城市,对话当地消费者。通过记录他们的真实鼻敏感困扰,结合专家解读清晰破解认知误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从拍摄时点的选择上,秋季(9—11月)通常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这一期间是“医学预防规律”与“消费者需求节奏”的双重需求期,与其说是品牌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不如说是消费者需要专业的信息和指导。这样就有效解决了传统营销“短期化”痛点:8月底纪录片落地后,恰好衔接9月开启的过敏旺季,形成“8月中预热唤醒→8月底教育陪伴→9-11月旺季持续覆盖”的全周期内容陪伴,让品牌始终“在场”而非“昙花一现”。
现代广告:“有温度的科普”在定位、内容或形式上,最大的升级或差异化是什么?
贾东媚:此次“有温度的科普”在多方面实现了显著升级与差异化:人群定位上,聚焦使用口服过敏药缓解鼻过敏及存在错误用药问题的人群,深入关注其真实困境与情感体验,助力打破鼻过敏认知误区;内容上,以真实患者故事为主线,融入鼻过敏带来的影响、患者心路历程及科学防治知识,增强内容的共情力与可读性;形式上,采用纪录片形式深入五大区域,结合专家解读与患者经历打造系统化科普,借镜头语言带来直观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提升科普实效。

现代广告:接到辅舒良的科普需求时,团队对“鼻敏感科普”是如何理解的?这种理解如何影响后续创意方向?
郭嘉:当了解到这次是做“鼻敏感科普”时,团队第一反应:这是个硬骨头,我们需要改变传统医疗科普生硬说教的模式。
客户希望打造一场有温度的鼻敏感科普,所以需得从“避免说教”进阶到“贴近用户生活”,意识到必须以真实场景引发共鸣。在落到后续创意时,构建“场景化科普”模式,以最真实的视角聚焦鼻过敏患者的日常生活,将健康知识传播从医院诊室延伸至患者的生活现场。从而让屏幕前的鼻过敏患者能够感同身受,让广告真正好看又有效果。
现代广告:在初期需求沟通中,辅舒良的哪项诉求让团队觉得“最具挑战”?
郭嘉:确实是“兼顾学术严谨性与故事感染力”这一诉求让团队觉得“最具挑战”。一方面,鼻敏感科普需基于专业医学知识,例如准确解释像辅舒良这类第二代鼻用糖皮质激素(如成分丙酸氟替卡松)的优势;另一方面,纯学术科普易枯燥,难以吸引大众。

因此,在呈现形式上,采用场景化科普。以榆林一户三代人深受沙蒿花粉困扰的家庭为例,真实记录了他们的鼻过敏困境:爷爷在沙蒿中反复打喷嚏;父亲在煤矿粉尘中忍受鼻塞;而孙子则携带科学防治武器,向鼻敏感发起挑战。通过跨越三代人的抗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在科学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下,过敏患者群体如何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成功夺回呼吸的自由权。在故事的感染下,抽象学术内容被可视化,让科普更易被接受。

如何让硬核科普 “有温度”?
现代广告:纪录片覆盖榆林、上海等五大区域,且每个区域聚焦不同过敏原,品牌在选择“地域案例”时,核心考量是什么?
贾东媚:在选择地域案例时,品牌核心考量的是不同区域过敏原的典型性。选择的五大区域,要能覆盖不同致敏类型的过敏原,全面呈现鼻敏感对生活的影响。
作为品牌方,也想通过《超级问诊》纪录片传递三大声音:第一,破除误区:明确“过敏不是小事”,区分过敏与感冒,消除“鼻用激素伤身”的认知偏差;第二,传递信心:通过“过敏原规避 + 环境控制 + 规范用药”的科学管理,实现“自由呼吸”;第三,强化品牌认知:辅舒良以专业方案陪伴患者,科学助力大家“直击鼻敏感,不负好秋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现代广告:在拍摄“患者故事”时,镜头语言或叙事节奏上做了哪些设计,来避免纪录片的“沉重感”?如何帮助品牌在纪录片中更好地运用创意?电通如何定义“好宣传”?
郭嘉:为了让“患者故事”更触动人,我们在镜头语言与叙事节奏上做了诸多精心设计。镜头摒弃传统纪录片中过于凝重、压抑的画面风格,而是结合五个地区的地域特色,营造出温暖且日常的氛围。叙事节奏上,采用轻快、灵动的剪辑手法,通过医患面对面聊天的方式,将患者的故事以片段化、富有节奏感的形式呈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次纪录片的核心聚焦于,如何精准传递品牌理念与产品优势,让科普内容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能够真正被消费者理解与接受。为此,我们和客户达成一致,采用两大关键创意:一是“场景化科普”,深入患者家庭、工作等生活场景,让患者自述经历,专家现场讲解,增强内容真实感与科普实用性;二是“情感共鸣点挖掘”,抓住患者故事中的情感内核,如小苏对梦想的坚持、瑞姐对生活的热爱,将疾病与情感诉求结合,提升内容感染力与传播力。
“好宣传”是能精准洞察受众需求,以巧妙创意将品牌理念、产品优势与受众情感诉求紧密相连,实现有效且长效的传播。它不只是信息输出,更是引发共鸣、建立信任、驱动行动的全方位沟通。

让科普纪录片更加有价值
现代广告:蓝皮书和纪录片上线后,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用户反馈?“有温度的科普”这个创意成功的核心标准是什么?
贾东媚:用户需要的“温度”,本质是“被理解”与“被支持”:一方面是情感上的共情,而非简单说教,能看到他们在日常中因鼻过敏面临的具体困境(如户外不敢深呼吸、重要场合中频繁打喷嚏的尴尬);另一方面是实际层面的助力,比如蓝皮书提供的可落地的用药知识、医生对鼻过敏问题的专业解读,而非空泛的安慰。
从品牌角度,“温度”是“专业价值”与“人文关怀”的深度结合:不是脱离用户需求谈概念,而是用权威蓝皮书、医生对鼻过敏问题的专业解读建立认知信任,再通过纪录片搭建情感连接。“有温度的科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核心标准并非单一的“纠正认知”、“推动用户科学防治”或“提升品牌好感度”,而是这三者的紧密结合。
现代广告:信任是合作的基石,此次与辅舒良合作中,有没有“品牌释放决策权”的信任时刻?
郭嘉:在与辅舒良的合作中,“品牌释放决策权”最核心的体现,在于客户对“真实患者纪实”这一非传统科普形式的全力支持。当我们提出以真实患者的日常困境与生活转折承载科普信息时,双方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患者真实经历自然带出“鼻敏感的典型困扰”“鼻用激素认知误区”“规范治疗的重要性”等核心科普点。确认可行后,辅舒良仅把控医学细节,将创作决策权完全交予团队。这种信任极大拓宽了创作空间,团队无需在“传统科普框架”与“故事真实性”间取舍,得以专注挖掘情感共鸣,大胆创新镜头语言与叙事逻辑。
现代广告:复盘传播效果时,有没有发现“温度感”与“用户行动” 的关联?比如用户更愿意转发“患者故事”还是“误区科普”?
郭嘉:复盘时我们清晰发现,“温度感”与“用户行动”呈现非常强的正相关,将“误区科普”融入“患者故事” ,因触发“共情分享”,转发评论量实现显著提升。
这一次项目的完成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健康科普需打破易让消费者产生的距离感的“纯知识输出”,转向“情感 + 知识”双向传递。健康问题本质上与人的生活、情绪深度绑定,营造的温度感能搭建情感桥梁,让用户自然靠近,让知识更易落地。
我们希望在两个方面持续尝试:一是深度挖掘“场景化情感锚点”,聚焦更具体的生活场景,精准触发共鸣后嵌入科普点;二是设计“轻互动式温度体验”,通过低门槛互动强化情感连接,让用户在参与中主动接收知识,推动“情感认同”向“行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