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买房赚钱,关键时刻要“怂”:普通人的楼市生存智慧

在分化加剧的楼市中,普通人想靠买卖房产盈利,早已不是“低买高卖”的简单博弈。那些真正赚到钱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懂得“怂”

在分化加剧的楼市中,普通人想靠买卖房产盈利,早已不是“低买高卖”的简单博弈。那些真正赚到钱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懂得“怂”——不追高、不冒进、不贪多,用理性的克制代替盲目的跟风。这种“怂”,不是怯懦,而是避开风险、锁定收益的生存智慧。

行情狂热时“怂”,不做接盘侠

2021年,南方某强二线城市核心板块楼市火爆,新开楼盘连夜排队,二手房挂牌价一周一个价。市民老周看着邻居转手房产净赚几十万,也忍不住跟风,加杠杆以每平米2.3万元的高价购入一套远郊期房,坚信“买了就涨”。

与此同时,老周的朋友老李却选择“怂”。他深知远郊楼盘缺乏人口和产业支撑,当时的涨价只是市场炒作。尽管中介天天催他“下手晚了就没了”,他仍坚持观望,转而关注配套成熟但价格平稳的老城区二手房。

两年后,市场降温,老周买的远郊楼盘因开发商资金问题延期交付,周边规划的配套迟迟未落地,二手房价格跌至每平米1.5万元,想卖都无人问津,每月还要承担高额房贷。而老李则在2023年市场平稳期,以合理价格购入一套市中心“老破小”,虽未暴涨,但流通性强,稳稳握在手中等待时机。

概念炒作时“怂”,不被画饼迷惑

三四线城市的小张曾差点栽在“概念盘”上。2022年,当地推出“新区规划”,宣称将建设地铁、商圈和学校,周边楼盘趁机炒作,价格飙升。小张动了心,准备全款购入一套期房,认为“提前布局就能赚翻倍”。

家人劝他“怂一点”,先核实规划落地进度,但他不听,执意交了定金。没想到,因人口流出严重,新区规划被迫调整,地铁建设搁浅,商圈也仅建成一个小型超市。楼盘价格大幅跳水,小张的房子直接亏损近30万,想退定金都难。

反观同小区的投资客老王,在开发商大肆宣传概念时选择“怂”,没有盲目入手。他实地考察后发现,新区产业薄弱,人口导入困难,果断放弃购房计划。后来看到楼盘降价,他更是庆幸自己的克制:“楼市里的概念再好,落地不了都是空谈,关键时刻‘怂’一点,才能避开大坑。”

高杠杆投机时“怂”,不贪多求快

杭州的投资客老陈,曾靠“美化房”赚到过钱——低价购入装修破败的“老破小”,精心装修后溢价卖出,净赚60万 。尝到甜头后,他变得贪心,加高额杠杆一口气入手三套“老破小”,想批量复制成功模式。

然而这次他没能如愿。由于装修成本超支,且市场供大于求,其中一套房源因挂牌价过高,带看不少却无人成交 。每月的房贷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最终只能降价抛售,扣除税费和装修成本后,不仅没赚钱,反而亏损20万。

而另一位投资客老赵则“怂”得明智。他每次只操作一套房源,严格控制杠杆,确保现金流充足。装修前反复核算成本,根据市场接受度定价,虽然赚得慢,但每次交易都能稳稳盈利。他说:“楼市投资最怕贪多求快,关键时刻‘怂’一点,控制风险才是长久之计。”

盈利兑现时“怂”,不恋战追高

在楼市中,懂得及时止盈的人并不多。武汉的陈女士就因“贪心”错过了最佳出手时机。2020年,她购入的学区房价格上涨30%,中介建议她及时卖出锁定收益,但她认为“还能涨更多”,选择继续持有。

没想到2024年,当地教育政策调整,学区划分变动,房子价格大幅回落,比峰值时跌了25%。陈女士追悔莫及:“当时要是‘怂’一点,见好就收,也不会亏这么多。”

而她的同事林女士则更理性,2023年她的房产升值20%后,果断出手卖出。虽然之后房价又小幅上涨了5%,但她并不后悔:“楼市没有永远的上涨,关键时刻‘怂’一点,落袋为安才是真赚钱。”

楼市早已不是闭着眼就能盈利的时代,普通人想靠买卖房子赚钱,更需要“怂”的智慧。行情狂热时不跟风,概念炒作时不盲从,高杠杆时不贪心,盈利时不恋战。这种“怂”,是对市场的敬畏,是对风险的警惕,更是普通人在楼市中稳健盈利的关键。毕竟,保住本金,才能在机会来临时稳稳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