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义县的田野山间,总会看到这么一辆车,它是一个集“理发店”“小诊所”“照相馆”“修理铺”于一身的多功能服务体。13年来,它穿梭于武义的山野之间,为无数群众带去了暖心服务,解决他们“办事难”“看病难”“购物难”等问题。


上午,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竹客村,一辆粉白相间的大巴车停在了文化礼堂门口。理发、义诊、政策科普、助餐等摊位在文化大礼堂内依次排开,老人们排着队接受视力检查、爱心卡办理、按摩等服务。志愿者祝顺武是今天的掌勺大厨,今天他为村民们准备了一千多个饺子,大家围在一起洗菜、包馅,好似过节一样。祝顺武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后就跟着民生大篷车下乡送温暖,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路上,至今已经坚持了13年。祝顺武说:“每次看到老百姓的笑脸,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后,老人们围坐在桌前享受美味。在文化礼堂的戏台上,有表演才艺的志愿者为大家送上了婺剧、舞蹈等热闹节目,台上表演卖力,台下掌声连连。“全体老人都在这里看表演,大家一起包饺子,村里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村民陈胜德说。


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大篷车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还会上门服务。在村民江志明的家中,骨伤科的医生为他进行了肌肉功能、心率等指标的检查。4年前,江志明因中风导致了偏瘫,由于儿女不在身边,自己和老伴无法定期到十多公里以外的医院复诊,自从民生大篷车开进竹客村后,医生会定期来到家中为他进行体检,还有志愿者为夫妻俩提供理发和基本生活用品。

竹客村是武义县南部山区偏远村落,距离柳城镇有10多公里,村内60岁以上人口有380余人,90%都是留守老人。由于位置偏远加上年轻人口流失,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自从民生大篷车开进村里后,志愿者们“进农家门、聊农家事、暖农家心”,及时走访采集需求,并将新需求纳入清单、协调解决。让老人们不仅得到物质保障也拥有多维关爱。


武义是典型的山区县,47.4万常住人口中,有16.4万名老幼妇孺主要集中在南部偏远山区。为填补偏远山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2012年以来,武义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新方法,创新开展了以“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等“十送”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大篷车”活动,以“下基层、宣政策、送服务”为重点,让各项政策、资源、服务最大程度地惠及基层群众。今年,武义县驱动“民生大篷车”迭代升级,通过组建10支“专业帮帮团”,聚合了360余个社会组织和9000余名爱心人士,形成了一个“10+N”的开放式服务联盟。今年以来,累计提供助老兜底服务1.2万余人次,开展巡回医疗服务5.3万人次,组织戏曲下乡、百姓课堂等文化活动210余场。


民生大篷车负责人谢增强说:“服务内容我们是重点围绕医疗、养老、文化等11个重点民生领域,为群众提供服务。重点服务对象我们重点还是关注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众。13年以来,民生大篷车跑遍了全县的280个村庄社区,95%的自然村,为群众累计开展服务6000多场,服务群众72万人次。我们接下去还将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事项,形成服务清单,让群众服务更加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