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7月17日,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伊帕季耶夫别墅的地下室。突如其来的枪声,定格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命运,他、他的妻子以及他五个孩子在几分钟内全部被处决。连同他们一起倒下的,还有忠心耿耿的医生、男仆和厨师。
“必须彻底终结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逻辑,让旧制度灰飞烟灭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和沙皇的几个仆人成了政治博弈中无辜的牺牲品。
就在一年多以前,沙皇主动退位的时候,他们一家还幻想着战争结束后能去英国投奔亲戚。只是没想到,很快他们就成为了历史书里冷冰冰的“末代皇室”。
1991年至2007年,沙皇一家的遗骸分批次被发现后,迁葬于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大教堂。叶利钦为此发表讲话说:“我们安葬被无辜杀害者,是为自己的祖先赎罪”。2000年,俄国东正教会尊沙皇一家成员为殉教圣徒。2008年10月,俄联邦最高法院主席团认定尼古拉及其全家是政治镇压的牺牲者并予以平反。
那么,这个长达数十年的疑案,到底出自谁的手笔呢?

临时政府与苏维埃的博弈:未果的流放沙皇计划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该如何处置他呢?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临时政府中各个党派的意见并不统一。
其时,临时政府中不少人本来就倾向于“君主立宪”的。只是由于形势发展,沙皇才迫不得已退位。因此,他们并不想对沙皇赶尽杀绝,反倒倾向将沙皇作为普通公民对待,并保证他的安全。
对此,临时政府中的社会主义者克伦斯基也表现了超乎常人的人道精神。他表示,自己无意充当“俄国革命的马拉”,因此也无意流血:“我要让他(沙皇)知道革命对敌人是宽宏大量的,人道的,不仅在口头上这样讲,在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克伦斯基的意见显然没有得到代表民众意志的苏维埃(其时,他们负责监督临时政府,算是另一个权力中心)的认同,他们要求立即逮捕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
不过,作为临时政府的司法部长,克伦斯基知道,尽管沙皇已经失去民心,但仍有不少保守人士对其抱有同情,因此一旦开“法外处决”的先例,将破坏新生政权的法治基础,俄国也将会迅速滑向无政府状态或恐怖统治。但汹汹民意在前,克伦斯基为此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式,那就是将尼古拉二世送往其表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那里“暂住”。
然而,民众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放过尼古拉二世。当准备“流放”沙皇到英国的消息传来,人们又开始强烈抗议。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不得不改变主意,声称要逮捕沙皇。1917年5月,革命中最激进的力量之一俄罗斯号巡洋舰水兵,发出了“将嗜血鬼尼古拉送喀琅施塔得关押”的要求。显然,如果答应他们的诉求,沙皇必将落入激进的革命者手中。
对此,克伦斯基并不屈服。他坚持程序正义,“只有全俄立宪会议或特别法庭有权决定沙皇命运”。克伦斯基一遍又一遍地向工人及士兵们解释:“如果我们今天以私刑处死沙皇,明天就会有人以同样理由处死我们”。而这一点,在法国大革命中已经成为常态,克伦斯基显然不希望俄罗斯会如此。
但是,克伦斯基还是做出了妥协,他决定将将沙皇一家从相对舒适的皇村转移至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如此举动,既回应了“必须严加看管”的呼声,又避免将沙皇置于彼得格勒或喀琅施塔得等激进中心,防止他被激进的群众直接控制。
1917年8月,尼古拉全家离开皇村,前往托博尔斯克。在这里,沙皇一家度过一段闲适但无所事事的日子。

十月革命:从公审到处决
然而,变化发生在十月革命后。
托博尔斯克成立了士兵苏维埃,他们要求对沙皇一家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1918年1月后,沙皇一家的待遇开始恶化。尼古拉二世甚至不得不解雇了数名仆人,并规定餐桌上不吃黄油等“奢侈品”。
1918年2月,谈判僵局下,德奥军队向苏维埃政权发动新的进攻。与此同时,营救皇室的密谋甚嚣尘上。《真理报》发表文章,要求对沙皇采取极端措施:“必须将罗曼诺夫转移到安全地点。必须剥夺他与任何人自由接触的权利。必须将他关进监狱并立即进行审判”。
4月6日,莫斯科决定将沙皇一家转移,并派遣瓦·雅柯夫列夫前往托博尔斯克执行。苏俄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斯维尔德洛夫指示“把尼古拉活着押送到叶卡捷琳堡”。
在叶卡捷琳堡,莫斯科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沙皇一家被营救出去。包括卫兵、住所,一切所能想到的安全措施,莫斯科当局都采取了。也就是在此时,沙皇一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囚犯。
其后,布尔什维克开始考虑如何处置沙皇一家。对此,托洛茨基的建议是尽快公审,并将审判过程全国转播。但此建议随后由于时间紧急,被搁置。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十分脆弱。5月,发生捷克兵团叛乱后,西伯利亚成立了与苏维埃对抗的临时政府。叶卡捷琳堡也处于危险之中,沙皇随时有落入反革命之手的危险。如何处置沙皇及其一家的问题再次提上日程。
1917年7月16夜,尼古拉一家被从楼上转移到一间地下室里,卫队长尤罗夫斯基宣布,乌拉尔地区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决定枪毙他们。尼古拉还没有反应过来,枪手们立即朝开枪。被处死的共11人:尼古拉夫妇,他们的4个女儿和1个未成年的儿子。此外还有尼古拉的医生、两个仆人和一个厨师。
起初,卫队们打算把尸体掩埋在废弃的矿井里,但都不太成功,最后埋在了一条马路下,尸体经过焚烧和硫酸毁容。
7月17日,列宁收到了乌拉尔地区苏维埃的电报,说“尼古拉·罗曼诺夫于7月16日夜被处决”。7月18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确认乌拉尔地区苏维埃的决定是正确的”。

处决命令来自谁?列宁?斯大林?
那么,到底是谁提出主张或者下了命令,处决沙皇一家?这在沙皇被处死后,数十年间,一直是个谜。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托洛茨基曾在《斯大林评传》提到的,“杀死沙皇是斯大林的主意”。因为,当时斯大林认为,只要尼古拉二世还活着,他就会引起白卫军之流的注意。于是,斯大林同斯维尔德洛夫商量后,让戈洛晓金与别洛博罗多夫参与了处决沙皇的计划。当然,这个决定,列宁是知晓的。后来,斯维尔德洛夫曾告诉托洛茨基:“伊里奇(列宁)认为,我们不能给他们留下一面活的旗帜,尤其是在目前这艰难的条件下”。
然而,针对托洛茨基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斯大林当时虽已是布尔什维克高层成员,但并无直接证据表明他参与了决策过程,更非处决沙皇行动的发起者。
具体的理由是,当时的斯大林仅仅是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并没有进入核心决策层。且在这一年的5月,斯大林刚被任命为负责粮食征购的“南俄粮食特派员”。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处决沙皇这类全国层面的政治行动。拥有这样权力的是列宁、托洛茨基及斯维尔德洛夫等人。
而推进处决沙皇议程的是,1918年6月至7月间,白军不断向乌拉尔推进。这导致乌拉尔地区的苏维埃领导者担心沙皇被白军解救,从而主张立即处决沙皇,以防其成为“复辟旗帜”。而在此时,莫斯科当局其实多少还有些犹豫。
时间再来到1918年7月16日,乌拉尔地区的苏维埃领导人突然收到莫斯科的电报,授权他们处决沙皇。现今披露的档案,显示,这封电报出自斯维尔德洛夫之手,但没有留下列宁书面签署的证据。不过,多位亲历者后来回忆称,列宁其实知晓而且完全同意这一决定。
1930年代,斯大林完全掌权苏联后,他似乎有意淡化处决沙皇的行动,从未将处决沙皇作为自己的政治功绩宣传,认为这次行动应该归功于党和工人阶级。
这也可见,斯大林几乎从不将此事与自己挂钩。也间接反映,他对此次行动没有参与或者参与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