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深圳某服装外贸从业者张某,应多年好友王某的请求,帮忙代收一笔8万元的企业货款,并约定事后转交。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张某并未多问,收到款后便立即转出。然而三天后,他名下所有银行账户均被某地公安机关冻结,并被告知涉嫌“电信网络诈骗洗钱”。原本出于义气的帮忙,却让张某陷入了长达半年的法律困境。
图片为AI生成 并非真实
由于该笔资金流转路径符合电信诈骗的典型特征,张某的账户被纳入“资金穿透式监管”范围。更复杂的是,案件牵涉一起跨省电信诈骗专案,受害人遍布全国12个省份、超过680人,解冻需跨区域、多机关协同配合,程序极为繁琐。
个人盲目处理反致局面恶化
为自证属于“善意第三人”,张某需同时证明:
· 对资金涉嫌犯罪不知情且无合理知情可能;
· 未因此获取任何不合理收益;
· 代收行为具备合法事由或正当交易背景。
然而,账户遭冻结导致张某日常生活与经营陷入停滞,加之其法律意识不足,未及时寻求专业帮助。2024年6月,在收到《冻结财产告知书》、被要求全额退还8万元后,张某在未咨询律师的情况下,自行向公安机关指定账户汇款2万元。他原以为配合退款能加速解冻,却因该行为被办案单位视作“变相承认涉案违法”,反而大幅增加后续法律解冻的难度。
律师介入后多阶段推进解冻
此类跨省电诈关联账户解冻案件,往往面临几大核心难点:第一,涉案地区多、协调难,需同时对接不同省份的多个办案单位;第二,自证“善意”举证门槛高,尤其是法律层面“应当知道”的认定弹性较大;第三,当事人自行部分退款后,容易被办案单位认定为“变相自认”,增加了解冻的法律障碍。
宽航律所接手案件后,迅速制定了全流程应对方案:
一、跨区协调与沟通策略
· 分析资金链路与诈骗案的关联程度;
· 研判当事人法律风险级别,明确辩护方向。
· 利用跨部门协作网络,通过公安内协渠道与异地冻结单位建立直接沟通,避免层层转递延误;
· 出具多版本法律文书,根据对接人角色(侦查员、法制员、负责人)调整表述重点,提升信息接收效率。
二、精准证据组织与法律论证
· 系统整理代收款声明、朋友关系证明、商业背景文件等材料;
· 除基础交易凭证外,重点整理张某外贸业务的正常流水、纳税记录等,用以对比涉案资金的异常性;
· 引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第六十四条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善意取得”条款,强化不退赔的法理依据。
三、协商谈判与方案推进
· 针对警方“全额退赃”的初始态度,团队采取“拆分议题”策略,将“是否涉案”与“是否退资”分离谈判,首先争取排除主观嫌疑;
· 通过提交《无主观故意分析书》及《账户流水对比报告》,成功将当事人“部分退款”行为定性为“法律认识错误”而非“认罪”,扭转了案件性质。
·重点协商主观上不知情:依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帮信罪须以“明知”为构成要件;
· 资金占比极低:涉案金额仅占账户历史流水的1%,不符合洗钱账户特征;
经多轮法律谈判,警方最终接受“退还2万元后解除冻结”的方案,并出具《排除嫌疑说明》。
四、信用修复与长效防护机制
· 解冻后第一时间向银行和征信中心同步《排除嫌疑说明》,最大限度减少冻结对贷款、签证等的影响;
· 帮助客户建立“账户分类+交易审查”制度,对代收代付业务实行前置报备,杜绝后患。
· 定期提供反洗钱合规评估,防范后续风险。
张某感慨道:“简直是如释重负,账户刚被冻结时我非常焦虑,生意完全停摆,生活支出都成问题。自己贸然退款反而让事情更糟,那段时间真的很绝望。”张某在事后表示,“律师介入之后,我才意识到这类事情必须靠专业法律途径解决。他们不仅帮我解冻账户、消除不良记录,还教会我如何规范管理账户,隔离风险。现在每季度请律所做合规评估,虽然多了一笔支出,但心里踏实多了。这次教训也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朋友之间的帮忙,也要保留凭证、核实来源,保护自己才是第一位的。”
风险提示与防范建议
代收货款虽看似简单,却隐含重大法律风险。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风险控制机制。一旦遭遇账户冻结,应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律师协助,避免因自行处理导致法律地位被动。
· 代收前核实对方资质:要求提供营业执照、交易合同、货款来源说明等;
· 功能分离账户:代收用途尽量使用非主力卡,并设置单笔转账限额;
· 全程留痕:聊天记录、转账备注须明确资金性质及代收事由,避免现金交易;
· 涉案及时咨询:发现账户异常或收到可疑款后,应立即联络律师准备证据材料。
银行卡冻结不仅暂时限制财产使用权,还可能对个人信用与社会评价造成持久负面影响。面对公安司法措施,切忌消极等待或自行处置。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现行法律法规及公开司法案例撰写,仅供参考,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具体案件需依据实际情况向专业律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