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是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民办全日制普通专科院校。学校以“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为教育理念,深耕职业教育领域二十余年。学院拥有鹿泉、高邑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1626亩,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因景致优美获评河北省园林单位与驻石高校“最美校园”。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超两万人,已形成多元专业体系,涵盖人居环境、智能制造、互联网、新能源动力等九大专业群,其中智能制造、互联网+等四个专业群入选河北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凭借扎实的办学实力,学院斩获河北省示范就业指导中心、全国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等多项荣誉,构建起“职业技能+素养+人格”的TOP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但是,由于母公司债务引发的“进攻性破产”,迷局到底是怎么发生的?2025年9月引发关注的破产重整,并非学院自身运营危机所致,而是母公司债务风波的传导结果。
据21世纪教育集团公告,截至2025年5月末,其旗下主体逾期贷款本金及利息合计达4.64亿元,涉及多笔金融机构贷款与融资租赁协议。

与母公司财务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院自身运营状况稳健。截至2025年5月末,货币资金余额达8700万元,覆盖未来6个月运营成本约5200万元后仍有盈余;2025年春季学期学费收缴率98.3%,远超85%的行业平均水平,成人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收入同比增长12%,现金流完全能自给自足。
作为独立法人,学院与母公司资金往来严格限定在合规关联交易范围内,2024年支付的管理费占营收比例不足3%。

此次重整源于部分债权人提出的“进攻性破产”策略——试图通过主张法人人格否认,将健康运营的学院作为“债务抵押品”变现偿债。但这一操作违背《企业破产法》“破产必要性原则”,学院净资产大于负债,产权比率0.86、流动比率1.49,均符合偿债能力要求,并不满足破产法定条件。2024年9月印章被扣押导致还款申请受阻,进一步加剧了债务纠纷的复杂性。

在校生的利益得到保障,教学如常,权益不受冲击。对于两万余名在校生而言,重整风波未影响正常教学秩序。9月22日校方确认,已找到重整投资人并由政府接管,“不然学校也不会正常运转”,各项教学工作按计划推进。河北省教育厅明确表态,政府与教育部门将切实保障学生利益,不会让教学受影响。

具体权益保障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籍与学历认证稳定,学院具备合法办学资质,学生学业期满符合条件即可获得教育部电子注册的专科学历证书,不受重整程序影响;二是教学资源持续供给,暑期刚完成2个实训室升级改造,合作企业定向培养订单未减少,实训与校企合作正常开展;三是奖助体系照常运行,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及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政策均按原标准执行,勤工助学岗位同步提供。

针对家长担忧的转学问题,教育部门已隐含兜底方案,结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学生权益的优先保护条款,若出现极端情况,将启动学籍转接绿色通道。目前2025级新生已正常报到,印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性。
学院2025招生工作,单招顺利推进,统招秩序正常。2025年学院招生工作未受重整影响,高职单招与高考统招均顺利开展。2月发布的单招招生简章显示,招生专业及计划通过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公布,明确空中乘务、舞蹈表演等专业的身高要求,执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录取政策,2025年2月23日前接受免试申请。

录取遵循“按类录取、高分优先”原则,总分相同时分别对比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不同科目成绩,服从调剂者可调配至缺额专业。收费标准保持稳定,鹿泉校区住宿费600-2500元/年,高邑校区2500元/年,与往年持平。
9月7日官微消息证实,2025级新生已顺利报到,标志着招生与迎新工作圆满完成,未出现因重整导致的生源流失。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破局路径,必须厘清边界与强化优势并举。学院走出困境需依托“政府监管+投资人赋能+专业升级”三重发力。在法律层面,需彻底厘清与母公司的财务边界,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保护办学资产独立性,化解“进攻性破产”风险,已找到的重整投资人或将助力债务隔离与资产厘清。

办学层面应深耕职业教育特色:一是做强四大重点专业群,对接河北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需求,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提升学费与实训收入的稳定性;二是放大产教融合优势,依托全国电子商务产教联盟资源,拓展非学历培训市场,进一步增厚现金流;三是优化招生策略,突出“高收缴率”“就业保障”等优势,稳定生源基本盘。

政府接管为破局提供关键支撑,既能协调金融机构与债权人达成和解,避免矛盾升级,又能依托职业教育提质政策,争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专项支持。随着重整程序推进,学院有望剥离债务干扰,回归 “以教为本” 的发展轨道。
从运营健康到卷入重整,石家庄理工的经历折射出民办职业院校的风险隔离难题。但依托扎实的办学基础、政府的及时介入与投资人的助力,这所拥有两万余名学子的职业院校,正从债务风波中逐步走出,继续承担起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