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胡萝卜!不要西兰花!”餐桌上,两岁的儿子把勺子一推,小脸皱成苦瓜。我端着碗追着他跑,他边跑边笑,最后把菜叶子扔到地上,得意地看我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无数妈妈头疼?其实,宝宝挑食不是“天生难搞”,而是我们没找对方法。用这4个亲测有效的妙招,连最抗拒蔬菜的娃,都能抢着吃!

第一招:把蔬菜“藏”进爱吃的食物里,让挑食娃毫无察觉。儿子最讨厌吃菠菜,但超爱喝汤。我就把菠菜焯水后切碎,混进他最爱的番茄鸡蛋汤里。煮汤时,我会故意说:“今天妈妈要做超厉害的魔法汤,喝了能长高哦!”他好奇地凑过来,舀起一勺,发现里面有绿色的“小星星”(菠菜碎),刚要皱眉,我赶紧说:“你看,小星星在汤里游泳呢,快尝尝味道怎么样?”他犹豫着喝了一口,眼睛一亮:“好喝!”现在每次煮汤,他都会主动问:“妈妈,今天有小星星吗?”除了汤,还可以把蔬菜混进肉丸、饺子馅里:比如把胡萝卜擦成丝,和猪肉一起剁碎,捏成小丸子;或者把西兰花切碎,和鸡蛋、面粉搅成糊,煎成蔬菜饼。宝宝吃的时候,只会觉得“好吃”,根本发现不了蔬菜的存在。
第二招:让蔬菜“变个样”,用趣味吸引宝宝注意力。儿子以前一看到煮软的青菜就摇头,但有次我带他去超市,他指着彩椒说:“妈妈,这个像彩虹!”我灵机一动,买回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彩椒,回家切成小块,用竹签串成“彩虹串”,蘸他最爱的酸奶吃。他举着“彩虹串”边吃边笑,一口接一口,最后把一盘都吃光了。后来我又把黄瓜切成薄片,用模具压成星星、月亮的形状;把紫甘蓝切碎,和米饭一起煮成紫色的“魔法饭”。宝宝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把蔬菜变成有趣的形状、颜色,他们会觉得“这是在玩游戏”,自然更愿意尝试。有位妈妈分享,她家宝宝原来不吃南瓜,她把南瓜蒸熟后压成泥,用模具做成小兔子形状,宝宝看到后眼睛发亮,主动说:“我要吃小兔子!”

第三招:让宝宝参与“种蔬菜”,从源头激发兴趣。我在阳台种了几盆小番茄和草莓,儿子每天都要去浇水、观察。有天他发现小番茄变红了,兴奋地喊:“妈妈,番茄熟啦!”我摘下一颗洗干净递给他,他咬了一口,眼睛亮晶晶地说:“好甜!我还要!”从那以后,他对蔬菜的态度完全变了——吃西兰花时会说:“这是我自己浇水的花!”吃胡萝卜时会说:“小兔子最爱吃胡萝卜,我也要像小兔子一样!”如果家里没地方种,也可以带宝宝去菜市场或超市,让他自己选蔬菜:“今天你想吃哪个?这个紫色的茄子还是绿色的黄瓜?”宝宝参与选择,会觉得“这是我想吃的”,更愿意尝试。
第四招:父母带头吃蔬菜,用行动传递“蔬菜很好吃”的信号。儿子以前不爱吃秋葵,但我和老公每次吃饭都会故意夹秋葵,边吃边说:“秋葵滑滑的,像果冻一样,真好吃!”“秋葵里有好多维生素,吃了能变强壮!”有次他好奇地凑过来,我夹了一根递给他:“你尝尝,是不是像妈妈说的那样?”他咬了一口,皱着眉头说:“有点黏。”我赶紧说:“第一次吃可能不太习惯,但多吃几次就会发现,黏黏的口感其实很特别哦!”现在他吃秋葵时,会学我们的样子说:“黏黏的,好吃!”父母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宝宝——如果我们总说“蔬菜难吃”,宝宝自然会抗拒;但如果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宝宝也会好奇:“真的这么好吃吗?”从而愿意尝试。

带娃的智慧,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把蔬菜“藏”进爱吃的食物,让挑食娃毫无察觉;把蔬菜“变个样”,用趣味吸引注意力;让宝宝参与“种蔬菜”,从源头激发兴趣;父母带头吃蔬菜,用行动传递信号。原来,让宝宝爱上蔬菜,不需要逼迫,不需要讲道理,只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创意。现在,儿子每次看到蔬菜都会说:“妈妈,我要吃这个!”看着他大口大口吃菜的样子,我终于明白:所谓的“挑食”,不过是宝宝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而我们能做的,是用爱和智慧,帮他们打开味蕾的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