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张启荣原创丨翰墨传承守初心 丹青继往续华章

翰墨传承守初心 丹青继往续华章——临沂高新区书法家协会的文化坚守与笔墨风华文/张启荣山东省高新区罗西街道(原岑石乡、罗西

翰墨传承守初心 丹青继往续华章

——临沂高新区书法家协会的文化坚守与笔墨风华

文/张启荣

山东省高新区罗西街道(原岑石乡、罗西乡),乃钟灵毓秀之地,文脉悠长之邦。这里既有沃土丰腴的田园画卷,又有天造地设的自然风光。这片灵秀山水不仅养育了勤劳聪慧的罗西人,更浸润出源远流长的书画底蕴,让“文风昌盛、崇尚书画”的传统从过往绵延至今,盛行不衰。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书画情缘,早已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农忙耕种务本,农闲泼墨挥毫”田间地头的烟火气里,始终萦绕着沁人的翰墨之香;“白日俯身耕耘,夜晚研墨挥毫。”习书作画不再是文人雅事,而是寻常人家的生活常态。而如今,正是在书法协会的引领与推动下,这份百年文脉更增添了新的活力。这里不仅书画名家层出不穷,更依托丰富多彩的书画活动,持续助推文化事业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丰盈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书画人才,让罗西街道的翰墨清香,在新时代焕发出愈发蓬勃的生命力。

名家挥毫钦雅韵,镜头聚焦传荣光

几十年来,临沂高新区群众性书画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扎扎实实,不仅赢得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赞扬,更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亮眼名片。1991年2月,岑石乡成立了书画协会;与此同时,临沂市文化局授予岑石乡为“书画之乡”光荣称号。1992年8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岑石分校在此隆重成立,为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烙下了最权威的印记,也为这份薪火相传的文脉,注入了更坚实的力量。1992年9月,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赴罗西(岑石乡后更名为罗西乡)讲学,李金城、周文进两位老师向其汇报了当地群众书画活动开展情况。欧阳中石先生听后意兴盎然,当即挥毫泼墨,亲笔题写“书画之乡”匾额。

这份深厚的群众基础,吸引了各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1996年至1997年间,主流媒体多次聚焦报道:1996年12月2日,山东电视台《正午时光》专题呈现;12月22日,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跟进报道;1997年2月8日,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再作推介;次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更以头条新闻重点关注;6月28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亦加入宣传行列。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郭晓燕、《新闻联播》杨存豹、农业栏目荣卫菁,及山东电视台新闻部马黎明等编辑记者,均曾专程前来采访,相关报道在全国各地引发热烈反响。

2001年5月28日,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雒树刚(后任文化部长),在市委书记李群陪同下考察高新区书画活动,对活动开展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为当地书画事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这片土地深厚的书画底蕴,更赢得了全国各地书画名家的青睐与认可,为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注入了权威背书与发展动能。这些名家不仅始终心系罗西乡书画事业,持续关注其发展动态,更不遗余力地为当地书画活动提供指导、搭建平台,全力助推事业成长。王学仲、李铎、邹德忠等全国著名书法家的题词,不仅是认可与鼓励,更是罗西乡书画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引擎,更化作了广大书画爱好者深耕书法艺术的不竭动力。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沃土滋养、名家助力加持下,当地书画艺术的氛围日益浓厚,发展需求愈发迫切。应时代之需,顺文化之势,临沂高新区书法家协会于2012年应运而生,成为承接这份文化热度、推动区域书画事业系统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骏马自知前程远,无须扬鞭自奋蹄。” 在这片浸润着深厚艺术底蕴的土地上,临沂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全体成员,在朱景锋主席引领下,深知传承与弘扬书画艺术的重任在肩,始终怀揣炽热初心不懈耕耘。他们举办各类书画展览,让优秀作品走进大众视野;开设公益培训课堂,为书画事业培育新生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将本地书画艺术推向更广阔舞台。每一次挥毫泼墨、每一回悉心指导,都是为了让“书画之乡”的文脉深深扎根。他们以笔为犁、以墨为种,用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守护着欧阳中石先生题词的荣光,延续着媒体聚焦的热度,让临沂高新区的书画艺术光芒,在新时代愈发璀璨夺目。

举旗定向传文脉 墨耕华章惠高新

多年来,书法家协会在临沂高新区宣传部、群团工作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与指引下,始终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恪守“三贴近”原则,以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守护民族根魂为初心,凭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炽热的文化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以实际行动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传递正能量。

书协里的“领头雁”朱景锋,始终以“以身作则”为行动底色,以“率先垂范”为引领标杆。履职中,他恪守职责不含糊,善谋实干不松劲,以主动担当破难题,以敢为人先开新局。艺术道路上,他团结引领全体会员深耕传统沃土,扎根书法根基,在守正创新中稳步前行。既将传承书法艺术的使命深植于心,也把提升会员创作水平的责任笃实践于行,让协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紧扣艺术本质,每一程都瞄准专业成长主线。

为让这份使命落地,协会巧用“他山之石”,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常态化组织培训交流活动。这不仅开阔了会员的艺术视野、丰富了理论知识,更显著提升了大家的书写技艺与创作能力,最终打造出一支技艺精湛、团结一心的书法团队。如今,协会内书法创作欣欣向荣,优秀作品大量涌现,公益活动广泛深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群众性书法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协会还组建了一支富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墨韵翰情”志愿服务队。队伍里,既有耄耋老者,也有朝气青年,人人怀揣大局意识、保持昂扬状态、满怀实干劲头,在“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中践行志愿精神。在协会的统筹安排下,服务队深入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的“五进”文化惠民活动,用行动诠释责任,以爱心回报社会。这不仅为高新区文明建设增添了亮丽色彩,更以“笔耕华章”的实际行动,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力量,让协会“举旗定向”的初心在志愿服务中落地生根。

公益领航墨香远 翰墨培根育新人

临沂高新区书法家协会以公益为舟,载墨香度四季;以传承为楫,扬文脉润八方。在成人与青少年群体中织就立体文化传承网络,常年开设的成人书法公益培训班,每到周末便聚满各界爱好者、上班族暂别忙碌、退休者重拾雅趣,大家围坐案前,以笔墨修心、以艺术润性。书协精选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辅导老师,依托先进教学设备,从书法起源的千年脉络到汉字书写的点画章法,逐一细致讲解、亲手示范。在此氛围中,学员不分年龄长幼、不论职务高低,皆以博者为师、以能者为友。通过观摩交流切磋技艺,学员们不仅逐步提升书法理论、书写技能与鉴赏水平,更打破了“久练不得法、入门走弯路”的困境;而这份扎实高效的教学、满载诚意的公益,更收获了众人的口碑赞誉,持续吸引着越来越多书法爱好者主动汇聚而来。

针对青少年群体,书协更是搭建起“假期”“周末”的公益课堂体系。每年暑假,为期30天的中小学生书法公益培训如期开启,每期均60余名孩子沉浸式感受笔墨魅力;周末时段,青少年公益课堂同样人气满满,让孩子在课余时光远离电子产品,与毛笔、宣纸为伴。授课老师均为书协精挑细选的书法名家,他们既有着深厚的笔墨造诣与强烈的责任担当,更懂以人文涵养润化童心、用个性化教学激发兴趣。课堂上,或通过趣味典故讲解汉字演变,或手把手纠正握笔姿势,寓教于乐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在横平竖直间提升书写水平。

教学中,老师们始终坚持“技艺道”并重:对成人学员,侧重夯实技法基础、提升艺术审美;对青少年,则更注重 “道” 的引领。从“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书写准则,到“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的做事道理,常以笔墨为喻,引导孩子明白“写好中国字,就是做好中国人”。无论是陪伴成人追寻艺术热爱,还是守护青少年种下文化种子,高新区书协始终以爱心为笔、以责任为墨,在公益之路上践行初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的每一方寸。

墨润民生传暖意 笔载真情进万家

临沂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始终将“文化惠民”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常年坚持自带毛毡、笔墨纸砚深入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开展“送书法进基层”活动,将笔会搬到群众身边,让墨香飘进寻常生活,以书法艺术为纽带,以真情服务为宗旨,将文化关怀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尤其在新春佳节前夕,为丰富群众节日精神文化生活、烘托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协会将“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重点工作抓实抓细。提前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从活动路线规划、人员分组分工,到笔墨纸张筹备,逐项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责任到人、任务到岗,确保每场活动都能有序推进、落到实处。按照既定方案,协会依区域划分为若干志愿服务小组,各组分头行动又彼此呼应,让惠民活动在辖区内“多点开花”。

寒冬腊月里,会员们心怀热忱、向阳而行,不惧凛冽寒风,不辞奔波劳碌,始终闻令而动、听令而行。每到一处,迅速铺展红笺、饱蘸浓墨,以满腔赤诚挥毫泼墨。笔锋流转间,墨色晕染出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字迹铺陈处,红黑勾勒出新春的喜庆浪漫。每一个大红福字都裹着暖意,每一副吉祥春联都凝着心意,正是以笔墨承载祝福,用爱心传递温情。

据不完全统计,协会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超100场次,仅腊月写春联、送祝福的活动便达60余场次。在活动现场,书法家们都亲手把写好的福字、春联递到群众手中,提前送去新春的美好祝福与祝愿,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精准传递到基层末梢,生动践行着书法艺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初心。居民们喜不自胜,爱不释手。脸上漾着笑意,口中满是赞誉,幸福感在墨香与年味的交融里,一点点变得愈发浓厚。

这些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惠民活动,不仅为新春佳节添喜庆、增年味,更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而在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会员们也真切地捕捉到了大家对文化生活的期盼与需求。这既进一步筑牢了协会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了使命担当,也让其在群众心中树立起有温度、有担当的良好形象,更推动高新区的书法文化影响力在基层沃土中持续扎根、不断延伸。

墨随时代展风华 笔绘初心传文脉

为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搭建优质学习交流平台,临沂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以“颂扬时代精神”为创作主旨,秉持“以书言志、以画传情”的艺术追求,让笔墨始终与时代同频、与民心共振。

每逢重大节日,或是围绕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协会都会提前谋划、精心策划、严密组织一场场主题鲜明的书法展览。从展览主题的反复敲定、征稿启事的细致撰写,到作品的严格征集筛选、展区的创意设计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打磨、力求精益求精。这份对细节的较真与对品质的追求,也换来了省、市、区内外书画艺术家与爱好者的热烈响应。每次展览征集的作品数量一般都在200幅左右。一幅幅精品力作,都蕴含着创作者的赤诚之心与精湛匠心,同时为展览注入了饱满而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所展作品皆具高水准,主题上紧扣时代命题,或颂家国情怀,或绘民生画卷,鲜明传递正能量;内容上健康向上,兼含思想深度与文化厚度,尽显内涵张力;风格上雅致多元,楷书端庄、行书洒脱、草书灵动,诸般风采相映成趣;创意上匠心独运,不少作品融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让经典艺术焕发现代活力;内涵上丰富厚重,既展传统书画的笔墨精髓,又藏创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考。每一幅作品,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每一场展览,都真正实现“展有所获、观有所感”,次次收获良好效果、达成预期目标。

这些精彩的背后,深藏着无数默默付出的身影。展览筹备时,书画家们不辞辛劳,埋首案边,精心创作;工作人员奔走展区,精心规划展陈布局,只为每一幅作品在最佳位置绽放光彩,引得参观者驻足观看,沉醉其间。每一次展览,都是视觉的盛宴,观者于笔墨流转间品艺术之美,赏时代风华,更能荡涤心灵,让人在文化熏陶中汲取精神力量。

笔蘸初心书壮志 墨融时代启新程

这些年来,临沂高新区书法家协会的系列工作,有声有色、成效卓著、可圈可点,已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厚影响,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似春风化雨,滋养文化根脉生长,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蓬勃抽芽、绚烂开花、丰硕结果!

展望未来,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必将永葆对书法艺术的炽热赤诚,永守对社会责任的坚定担当!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以“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初心铸魂立心。大力弘扬奉献精神,自觉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重任。携手全区广大书法爱好者,以创新破局、以服务立本,以全心全意的热忱扎根社会、服务大众;更将以百倍干劲、千倍耕耘,创作出一批批映时代风骨、具艺术张力、鼓人民斗志的精品力作,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渴求,也让更多人在笔墨间读懂书法之美、品味书法之韵,在传承中领悟文化之魂!

心有热爱,行则致远;笔有担当,未来可期!相信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定能以高昂主旋律、强劲正能量,为临沂高新区书法事业的繁荣兴盛,续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新篇!

【作者简介】张启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罗庄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沂蒙晚报》《丑小鸭文学》《青年文学家》《中国乡村》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