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在智慧教室组织开展《卫生法学》教学观摩课。本次课程由柔性博士刘晓英副教授主讲,面向2023级医学影像学、中医学等专业学生,讲授第一章:卫生法学概述,教研室全体教师全程听课。本次观摩课紧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核心内容,呈现了一场融“法理、案例、技术、思辨”于一体的教学盛宴。

如何让冰冷的法条在未来的医师心中“活”起来?如何将抽象的执业考试考点,转化为守护职业生涯的坚实盾牌?《卫生法学》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直接关系到未来医师依法执业的底线思维与风险防范能力。刘晓英副教授十六载医院党政办公室的丰富实务经验,成为了课堂最宝贵的财富。她精准地将这堂课定位为一堂 “法律思维训练课” ,并以其对执医考纲的深刻洞察,构建了 “法律框架—责任界定—风险防范”的清晰逻辑主线。
整堂课法理清晰、案例鲜活,更在精心设计的互动中迸发出思辨的火花。一个生动的场景假设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假设你在高铁上,广播紧急寻找医生,一名乘客突发心梗,你去不去救?”刘晓英副教授抛出的这个问题,瞬间引发了学生的深思与小声讨论。她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从《民法典》关于紧急救治的法律条款中寻找依据,剖析其中蕴含的责任、风险与伦理边界。这一巧妙设计,正是她将十六年实务经验融入教学,激活法律知识的缩影。
课后,学生们仍沉浸在课堂带来的思维激荡中,普遍反映:“刘老师的课有魔力,一个高铁救人的假设,就把我们带入了真实的行医两难境地。她让我们明白,法律不是非黑非白的教条,而是指导我们在复杂情境下做出最稳妥决策。”另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觉得《卫生法学》是为了应付考试,但现在看来,它是我们未来行医路上最可靠的‘护身符’,刘老师不仅教会我们法条,更教会了我们一种受用终身的法律思维。”
展望未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耕。目标是不仅让学生通过执医考试,更要让他们通过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法律风险考验,培养出既能精准防控疾病,也能有效规避法律风险的、更为全面的新时代医疗卫生守护者。
文/欧阳筱瑶
图/欧阳筱瑶
编辑/邹林洁
一审/龚茁
二审/陈鹏
三审/朱乐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