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元年,沛县县令也想顺势起兵,便派樊哙去邀请在外流亡的刘邦回乡助力。可等刘邦带着数百追随者赶到城下,县令又突然反悔,担心刘邦夺权,不仅紧闭城门,还想杀掉提议邀请刘邦的萧何、曹参。
危急之下,萧何、曹参连夜逃出城,投奔刘邦。刘邦随即写了一封帛书,用箭射进城内,向沛县父老说明利害:“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们见信后,立刻杀了县令,开门迎接刘邦,并请他担任沛县县令。
面对众人的推举,刘邦却连连推辞,说“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你能猜到,刘邦说这句话时,是真的胆怯,还是另有考量?
这里的“一败涂地”,字面意思是一旦战败,便会肝脑涂地,形容处境极端危险——当时天下大乱,若领头人能力不足,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全城百姓。刘邦的推辞,既有谦逊的成分,更是在强调责任的重大。最终,在众人的坚持下,刘邦就任“沛公”,正式举起反秦大旗,而“一败涂地”也从此进入历史记载。
从汉代到唐代,“一败涂地”的含义逐渐聚焦于“失败的彻底性”。《汉书·伍被传》中,伍被劝说淮南王刘安时提到“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百姓离心,土崩瓦解,一败涂地”,这里已将“一败涂地”与“土崩瓦解”并列,明确指向政权崩溃的惨败结局。到了宋代,这个词的使用更加普及,苏轼在《拟侯公说项羽辞》中写道“汉欲西归,恐诸侯之乘其弊,故忍耻而留,以候大王之变。今大王一败涂地,乃欲以百战之劳,求尺寸之功,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用词场景已与现代十分接近。
从刘邦口中的“绝境警示”,到如今形容惨败的日常词汇,“一败涂地”的词义虽有变化,但始终保留着“彻底、无法挽回”的核心内涵。只有认清“一败涂地”的风险,才更懂谨慎前行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