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逛白酒市场的人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浓香型白酒几十块钱就能买一瓶,而酱香型白酒随便挑挑就得上百元,高端款更是要大几千。不少人纳闷,都是粮食酿的酒,价格差距咋这么大?是商家 “漫天要价”,还是酱香型白酒真有 “贵” 的道理?今天就从生产源头说起,把背后的门道讲清楚。

酿酒先看原料,这是成本的 “第一关”。浓香型白酒的原料利用率还算高,行业里基本是 “3 斤粮食出 1 斤酒”,用的多是高粱、大米等混合粮食,采购和使用成本都比较好控制。

但酱香型白酒不一样,尤其是品质好的大曲酱香酒,对原料特别 “挑剔”—— 得用颗粒饱满、皮厚耐煮的本地小红粱,这种高粱本身比普通高粱贵一截。更关键的是,酱香型白酒的出酒率极低,要 “5 斤粮食才能酿出 1 斤酒”,相当于同样酿 1 斤酒,酱香酒的原料投入比浓香酒多了近 70%。单这一项,成本差距就已经很明显了。
二、生产周期长到 “磨人”,时间成本远超浓香酒如果说原料是 “基础成本”,那生产周期就是酱香型白酒贵的 “关键推手”。浓香型白酒的生产节奏很快,快的几个月就能完成发酵、蒸馏、勾调,就算是品质好点的,1-2 年也能出厂销售。
可酱香型白酒完全是 “慢工出细活”,还得严格跟着节气走:每年端午开始制曲,把小麦高温培制成曲块,这一步就比浓香型制曲费时间;到了重阳,进行第一次投粮(也就是 “下沙”),之后还要经历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光基酒生产就需要整整一年。

新烤出来的基酒还不能直接用,得按 “生产日期、摘酒时间、蒸馏轮次” 分开装在陶坛里存着,这一存就是 3 年 —— 因为不同轮次、不同时间的基酒风味差太多,混着存会破坏口感。3 年后开始勾调,而且必须加一定比例的老酒,不然口感太 “新”,不够醇厚。勾调好后还得封坛再存 1 年,才算真正成熟。

这么算下来,一瓶合格的酱香型白酒从制曲到出厂,至少要 5 年;要是想口感更好,存个 8-10 年都很常见。反观浓香型白酒,就算有储存,也大多是短期陈化,时间成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三、产量少需求大,“物以稀为贵” 抬高价现在喜欢酱香型白酒的人越来越多,不管是自己喝,还是用来送礼,酱香酒都是不少人的首选,市场需求一直涨。但酱香型白酒的产量却上不去,原因有两个:
一是出酒率太低,就拿大曲酱香来说,高温蒸馏的工艺决定了它 1 斤高粱最多出 2 两酒,出酒率还不到浓香型白酒的一半;二是对产地要求太严,像正宗酱香酒的核心产区就那么大,超出这个范围,因为微生物、水源、气候不一样,根本酿不出那个味,产能很难扩张。

一边是需求不断增加,一边是产量跟不上,“物以稀为贵” 的规律自然就体现在价格上了。
另外还有个小知识:为啥大家都觉得 53 度的酱香型白酒最好?因为酒精浓度在 53% vol 的时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结合得最紧密,再加上长时间储存,游离的酒分子少,喝起来对身体刺激小,口感也更绵柔醇厚。所以不管是酒企生产,还是消费者买,53 度都是首选。

其实说到底,酱香型白酒比浓香型贵,不是 “智商税”,而是原料、时间、产量这些成本堆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贵的就一定适合自己,浓香型白酒口感绵甜清爽,酱香型醇厚留香,关键还是看自己的口味。你平时喝白酒,更喜欢哪种香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