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杯咖啡由机器人精准调制,当智能手环实时监测父母的健康数据,当AI宠物在下班后带来互动乐趣,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个场景。

而在娱乐产业,一场更为剧烈的变革正在上演,网易《逆水寒》手游即将上线的【逆水寒映画】编辑器,以“选角3分钟、布景5分钟、拍摄30分钟”的惊人效率,让古装短剧制作进入极速时代,也引发了行业对AI与真人演员关系的热烈讨论。

作为网易AI实景应用的标杆产品,《逆水寒》手游早已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AI捏脸、AI写诗、AI队友等功能已成为基础配置,游戏剧场模式中的自定义动作、AI滤镜等工具,让玩家的创作热情不断迸发,诸多出圈作品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为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创作需求,官方决定将端游时期古风创作圈的“宝藏工具”——【大宋映画】编辑器移植至手游端。

这款经过多年迭代的创作工具,早已构建起从剧本构思、角色建模到后期剪辑的完整链条,累计助力近5万创作者实现变现,玩家自发翻拍的《梦华录》《东宫》等经典片段曾斩获百万播放量。

升级后的手游版本更进一步,集成8935个虚拟演员与80000+动作特效,通过“剧组模式”与AI功能的深度融合,实现“一键拍短剧”的全链路创作体验,重新定义短剧生产的速度边界。

AI短剧的崛起已是行业共识。从抖音的《无名特攻队》到红果短剧的《玄幻:从拉二胡开始》,AI制作的短剧不仅实现规模化产出,更将制作成本压缩至传统拍摄的十分之一,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天。这种革命性突破引发部分人担忧:AI是否会完全取代真人演员?

对此,业内形成普遍共识:AI并非创作的替代者,而是强力助手。正如演员所言,AI能模仿表情却无法复刻人类的共情能力。

真人演员在对手戏中的临场反应、情绪递进时的微表情控制,都是基于生活体验的自然流露,而AI表演往往停留在符号化表达,难以引发观众深度共鸣。技术带来的不是艺术的颠覆,而是创作方式的革新。

当8935个AI演员在虚拟片场展现多样动作,当30分钟成片成为现实,我们见证的是人工智能与人类创作的协同共生。AI降低创作门槛、提升生产效率,人类贡献情感深度与创意灵感,这种良性互动才是人工智能融入文化产业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