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血管就像城市的供水管道,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天气突然转冷,尤其是秋冬交替时,低温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脑血管的健康状态。

血管收缩与血压变化
当身体感受到寒冷,为了保持体温,表面的血管会自然收缩。这会使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压上升。血压升高意味着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送血液,这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也对脑血管壁产生压力。对于已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的人,血压的突然上升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血液黏稠度增加
在低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减少,同时肾脏排出的水分可能增多,容易造成血液相对浓缩,黏稠度上升。血液变稠后,流动速度减慢,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可能形成血栓。如果血栓堵塞脑部血管,就可能引发脑梗死。

激素与神经调节影响
寒冷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导致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进一步收缩血管、升高血压,还可能引起心跳节律改变(如房颤)。房颤是心脏内形成血栓并随血流阻塞脑血管的常见原因之一。
活动减少与感染因素
天气寒冷时,人们户外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可能减慢。同时,冬季也是呼吸道感染多发的季节。发热和炎症反应会使血液更容易凝固,间接增加脑卒中发生的可能。

哪些人需要特别关注?
以下几类人群在天气转冷时更需注意防护:
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的人;
有吸烟、饮酒、肥胖或缺乏运动等习惯的人;
有脑卒中或心脏病家族史的人;
曾经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称为“小中风”)的人。
日常预防建议
注意保暖,行动放缓
早晚气温较低,是脑血管疾病多发时段。醒来后不必急于起床,可先在床上活动手脚,再缓慢坐起。出门前最好在门厅等地方稍作适应,避免直接暴露于冷空气中。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戴帽子、围巾,选择保暖的鞋子。
定期监测血压
高血压患者请按医生建议规律服药,不要自行调整剂量。天气变化时,建议每天早晚测量血压并记录。如发现明显波动,应及时咨询医生。
适量饮水
即使不觉得口渴,也应保证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建议量为1500–2000毫升,以白开水或淡茶为宜。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有助于稀释经过一夜睡眠而变得黏稠的血液。
饮食与运动配合
饮食上注意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保证适量蛋白质。运动宜选择中午等气温较高的时段,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活动。天气不好时,可在室内进行适当活动。

学会识别早期信号
牢记“中风120”识别方法:
“1”看脸:面部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
“2”查手臂:双臂平举时,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
“0”听语言:是否说话含糊、表达困难?
如出现任一症状,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越早获得专业治疗,恢复的机会就越大。
北京精诚博爱医院温馨提示:天气变化是自然现象,真正的危险在于我们对潜在风险的忽视。请大家,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家庭,从日常保暖、稳定血压和充足饮水做起,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保护脑血管,平稳度过季节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