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建一座老百姓身边的智慧文化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业态的深度融合,公共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业态的深度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正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发展阶段。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正面临着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能的重大课题。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北京数字文化馆平台   北京市文化馆供图

11月12日至13日,202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在北京举办。公共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全民艺术普及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推动文化馆的智慧转型,提升其服务的便捷性、可达性、品质化,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比于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我国文化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数字文化馆建设2015年开始纳入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试点,各级文化馆较为普遍的数字化建设和服务近些年才广泛开展起来。

虽然起步晚,但数字文化馆建设一直在稳步推进,且亮点纷呈。“云”逛展、“云”学艺、“云”直播……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走上“云”端,落到指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文化获得感更足。

数字文化馆建设方兴未艾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是全国首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单位之一,其打造的“文化莞家”数字服务矩阵,以数字文化馆平台、新媒体、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台为载体,以广覆盖、均等化、标准化为特色,成为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典范。进入该平台,可一键预约周边文体场馆、报名各类艺术展览活动、观看文化活动直播、了解东莞非遗特色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连接文化资源与大众需求的重要桥梁。

“我通过‘文化莞家’才了解到,东莞竟然有这么丰富的文化活动,并第一次走进了东莞市文化馆。这里的非遗展厅尤其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一个在东莞生活了13年的人,我很少去各个镇区,但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东莞的非遗工艺,比如东莞千角灯、草龙舞、龙舟、醒狮等,小朋友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有趣的东西。”一位妈妈说,是“文化莞家”线上平台吸引她走进线下场馆,转而成为文化馆的拥趸。

在全国,很多省市均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馆平台。2019年,北京数字文化馆上线,提供线上课程、网上观展、现场直播、电子读物、文化配送等服务。6年来,随着对平台的不断完善,今年,北京数字文化馆新增建设“享活动”专区13个,全年点击量达718.8万次,有效支撑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围绕传统节假日,北京市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线上文化活动63场,参与市民173万人次,增强了传统节日的群众参与度;组织各类文化直播150场,涵盖惠民演出、艺术培训等内容,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099万。

“今年是我们推动数字文化服务从‘有’向‘优’转变的一年。我们一方面强化内容建设,聚焦市民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活动报名、直播回看、资源检索等功能,提升平台易用性和互动性,通过数据监测与用户反馈机制,不断调整资源结构和服务策略,实现数字文化服务的精准投放和高效运营。”北京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维波介绍。

观众戴上AR(增强现实)眼镜便能学习宁波金银彩绣、西湖绸伞等的制作技艺,浙江省文化馆依托群星奖获奖作品及民间文化艺术等馆藏资源,与科技品牌合作,构建起观演、学艺、看展三位一体的互动展演新模式。“技术是手段、文化是内核、人民是中心,线上线下是协同的双翼,先行探索是文化馆人的责任所在。”浙江省文化馆馆长阮静说。

市民在智能朗读亭体验   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懿德分中心供图

棋友与AI下棋机器人对弈  上海市青浦区盈浦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供图

群众与数字人“麦丝”(右一)合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馆供图

从线上到线下,精准触达不同群体

数字技术让文化馆服务更具普惠性,能够广泛覆盖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群体,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触达更多市民。

11月8日至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会展吾悦广场格外热闹,正在这里举行的“我们村的舞”自治区群众舞蹈大赛上,观众不仅欣赏到了各具风情的舞蹈,更有舞蹈爱好者踊跃上台与数字人“嗨来”“麦丝”热烈对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嗨来”“麦丝”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馆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的数字人,平时担负着在文化馆官网、视频号等平台发布活动动态、与群众文化爱好者进行互动的任务,遇到重大活动,“嗨来”“麦丝”也会上场活跃气氛。据统计,两位数字人贯穿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3000余场次,吸引249.6万群众参与互动,当地百姓已经习惯在文化馆接受“嗨来”“麦丝”提供的服务,跟着他们的指引找到感兴趣的课程或活动。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将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于非遗展示与传播中,创新打造的“AR艺术墙”打破传统艺术展示的时空限制,让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焕发生机。

黄羊钱鞭是一种集舞蹈、武术、鞭法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创新运用AI算法、动作捕捉、三维建模与实时渲染技术,对这一非遗项目的肢体语言进行数字化解构与艺术化再现,打造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场景。

在“AR艺术墙”前,观众只需用手机扫描黄羊钱鞭的特定展示图片,手机屏幕中便会出现生动立体的数字影像,原本静态的图片一下子“活”了起来:虚拟舞者跃然眼前,挥舞着数字钱鞭,演绎出刚劲有力的动作套路,加之恰当的音效与讲解,黄羊钱鞭的魅力仿佛穿透屏幕直抵观者内心。

不仅是省市级大馆,在基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不再是新鲜事。

作为上海首个搭载大数据系统的社区文化中心,浦东新区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懿德分中心不仅设有瀑布流电子书借阅屏等数字阅读终端,朗读亭、VR(虚拟现实)教室、虚拟书法机等装备共同构建起虚实交融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依托大数据分析,中心精准捕捉市民需求,开设无人机操作、3D打印设计等热门课程,同时通过线上平台推出传统文化、健康生活等领域的直播课,实现数字服务一键直达。

在服务精细化与互动性上,上海各社区文化中心也各有巧思。青浦区盈浦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导览机器人“小宝”能凭借智能导航技术,带领参观者精准穿梭于各个展馆,实时解答群众疑问;AI下棋机器人是很多棋迷的心头好,从规则讲解到残局挑战,不同水平的棋友都能感受到对弈的乐趣,配套开展的棋类课程与竞赛更点燃了市民的参与热情。长宁区新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则聚焦沉浸式体验,“AR+交互式触控”技术让法华牡丹、海派剪纸等非遗项目可感可触;青少年专区的航天、海洋主题科普长廊,通过数字化展示让大国重器与青少年实现零距离互动……这样的智慧场景已成为上海社区文化服务的新常态,将“科技+文化”的融合红利送到市民家门口。

(统稿:李雪 参与采写:黄艺芹、王思超、贾正、李雪、周传人)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