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
在贝蒂·史密斯的经典之作《布鲁克林有棵树》中,十一岁的小女孩弗兰西坐在太平梯上,看着夕阳照在破旧的木篱笆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守着一碗零食,独自一人在家,任下午时光溜走。这个瞬间,被作者称为“一个小女孩所能达到的化境”。
这个画面何尝不是整本书的隐喻——在贫瘠生活中寻找诗意,在艰难岁月里守护梦想。正如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所说:“在冬天的正中心,我终于发现在我心里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01 天堂树:在水泥地里也能生长的希望布鲁克林的居民区有一种树被称为“天堂树”。
不管它的种子落到什么地方,都会长出一棵树来,向着天空,努力生长。它长在四周围满木篱的空场子里,或是从无人留意的垃圾堆里钻出来;它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长出来的树。
这种树最喜欢穷人区,仿佛是专为困顿的人们而生。弗兰西家院子里就有这样一棵树,当她坐在太平梯上时,感觉自己就住在树上。这棵树成了整个故事最有力的象征——即使生活在最贫瘠的土壤中,生命依然能够找到向上的力量。
我想起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的观察:“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一切,除了一件事:人类最后的自由——选择自己在任何环境下的态度,选择自己的道路。”
弗兰西一家就像天堂树,在布鲁克林的“水泥地”里顽强生长。妈妈凯蒂做清洁工养活四口人,双手因为长期泡在苏打水里而发红开裂;爸爸约翰尼是个酒鬼,却有着爱尔兰人的浪漫与善良;孩子们捡破烂补贴家用,却依然对知识充满渴望。
生活从来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人,但如何回应生活的挑战,却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对弗兰西来说,图书馆就是她的教堂。
她把门推开,走了进去。她喜欢旧的皮封套、图书馆浆糊、新鲜借书戳油墨混杂在一起的气味,觉得这比大弥撒上烧的香还好闻。
弗兰西立志要读完图书馆里所有的书,按照字母顺序,一天读一本——包括那些枯燥乏味的书。她已经读到了字母B,读完了关于蜜蜂、水牛、百慕大假日和拜占庭建筑的书。
阅读成为她超越现实困境的翅膀,带着她飞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每个星期六,她允许自己不按字母顺序读书,让图书管理员推荐一本。虽然管理员总是心不在焉地推荐同一本书,但这并不减少阅读带来的喜悦。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弗兰西而言,图书馆确实是她的人间天堂。在那里,她不再是捡破烂的穷人家孩子,而是一个可以与全世界对话的读者。
书籍是最平等的朋友,从不对读者的出身挑三拣四。
03 尊严:在贫困中守护人性的光辉诺兰一家虽然贫穷,却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仪式感。
弗兰西喜欢喝咖啡,但经常只是闻闻味道,享受咖啡的温暖,最后把它倒进水槽。妈妈凯蒂说:“弗兰西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每顿喝一杯咖啡。如果她觉得倒掉比喝了好,那也只好随她了。我个人觉得,我们这样的人家,偶尔能有点东西浪费也不错,好歹也能体会手头有钱、不用东拼西凑是个什么感觉。”
这种“浪费”的权利,给了弗兰西一种富足感。尊严有时候并不来自于拥有多少,而是来自于能否自由支配自己拥有的东西。
即使是发霉的面包,妈妈也能变出花样——做成面包布丁,或者炸成脆片撒上冰糖。星期天的汤里放着一点点肉,飘着自家做的宽面条,配上涂了骨髓的面包,就是一顿大餐。
生活的品质从不取决于食材的价格,而取决于烹饪的心意。
爸爸约翰尼虽然是个不靠谱的酒鬼,但每次去工作前都会精心打扮——浆过的假衬衣、珍珠装饰纽扣、打得极其漂亮的黑色丝织领结。即使生活困顿,他也要保持体面。
这就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明知生活艰难,依然选择活得有尊严。
04 教育:改变命运的最可靠路径凯蒂坚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尽管她自己只上到六年级。
“我父亲就跟我一样,什么事情都做不长。”他静静地抽了一会儿烟。“我自己也只上了六年级——老头子一死,我就把学停了。你们这些孩子很幸运。我保证你们会把书念完。”
每天晚上,弗兰西和弟弟尼雷必须读一页《圣经》和一页莎士比亚。六年下来,《圣经》看了一半,《莎士比亚全集》读到了《麦克白》。
教育是穷人家孩子最可靠的上升通道。凯蒂深知这一点,所以她宁愿自己辛苦擦地板,也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
弗兰西的祖母玛丽是个文盲,却记得一千多个故事和传说。她知道,“孩子必须拥有一样宝贵的东西——想象力。孩子必须有一个秘密世界,那里住着从不存在的生灵。孩子得相信这个秘密世界,这很重要。她得先相信这些不属于凡间的生灵,然后,当世界变得太丑陋无法生活时,她就能回头生活在她自己的想象中。”
想象力是困顿生活中的逃生通道,而教育则是开启这条通道的钥匙。
05 爱:艰难岁月中最温暖的庇护尽管生活艰难,诺兰家中从不缺少爱。
爸爸约翰尼虽然不负责任,却真心爱着自己的家人。他会对弗兰西说:“等我长大了,”他想,“我会买个褐色的碗,在炎热的8月,我会在里头放满金莲花。”然后带她去“棉花盛开的地方”。
妈妈凯蒂承担着养家重担,却从未抱怨过丈夫的无能。她理解并接受约翰尼的弱点,就像接受生活本身的不完美。
茜茜姨妈结过三次婚,生过十个孩子全都夭折,却依然热爱生活。她把弗兰西当作自己十个孩子的总和,给予她无条件的爱。
爱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穷人家最丰富的财产。
弗兰西从这些爱中汲取力量,逐渐成长。她经历了饥饿、贫困、歧视,却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她目睹了出生与死亡,经历了希望与失望,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06 生命的真谛:在平凡中发现永恒《布鲁克林有棵树》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永恒价值。
弗兰西坐在太平梯上的那个下午,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只是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本书,守着一碗零食,看着树影摇曳,任下午时光溜走。但这个瞬间却包含了幸福的全部要素:宁静、喜悦、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常常追求轰轰烈烈的成功,却忽略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其实,生命的质量不取决于经历了多少奇迹,而在于如何对待平凡的每一天。
贝蒂·史密斯通过弗兰西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不是拥有想要的一切,而是珍惜已有的一切。
布鲁克林的那棵天堂树,不仅长在弗兰西家的院子里,也长在每个读者的心里。它提醒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要向着天空,努力生长。
就像弗兰西最终意识到的那样:“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
爱上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