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读懂《清醒地活》,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尤其要紧的是,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

“尤其要紧的是,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这句名言,听起来简单,却道尽了一个终极难题——我们究竟要忠实于哪个“自我”?

是心情不好时出现的那个我,还是惭愧时的我?是沮丧不安时在黑暗中低语的那个我,还是在生活美好时闪闪发光的我?

美国作家迈克尔·辛格在《清醒地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室友’——那就是脑海中永不停歇的声音。”

那个你从未察觉的“房间里的室友”

试着回想今天早上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也许是“再睡五分钟”,也许是“今天要完成的工作”,或者是对昨天某件事的反刍。从睁眼的那一刻起,内心的对话就从未停止过。

辛格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现象:“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你就会停下思绪,从中抽离出来,仔细研究这个声音。”但问题在于,我们离它太近,以至于无法客观。

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整天跟在你身边,不停地对你说话、评论、批评、建议,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很烦?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室友”,只是它住在我们的脑海里。

你不是你的思想,你是思想的观察者

《清醒地活》中最颠覆性的观点是:你并不是你脑海中的声音,而是听到这个声音的人。

当我们说“我很生气”,实际上是在说“我注意到内心产生了愤怒的情绪”。这个细微的差别,却是觉醒的关键。

就像天空不是云朵,而是容纳云朵的空间;大海不是波浪,而是托起波浪的深度。我们不是那些来来去去的思绪和情绪,而是觉察这一切的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曾说:“扰乱人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思维所困,却忘了我们可以选择不认同这些思维。

能量是如何被阻塞的

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能量高涨和低迷的时期。为什么有时候会感觉精力充沛,有时候却连起床都困难?

辛格提出了一个精妙的解释:能量的流动取决于心灵的开放或关闭。

当我们对某些经历感到痛苦时,会本能地关闭心门,阻止能量流动。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去的创伤会成为能量阻塞的点,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

书中提到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人看到前女友的车,发现车里有人在拥抱,即使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相关的场景仍能触发他的情绪反应。这些未解决的情绪就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一遇到类似情境就会被激活。

清醒地活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认同到观察

第一步是学会观察自己的思维,而不是立即认同它。当脑海中出现“我做不到”的声音时,你可以简单地注意到:“啊,这个想法又出现了。”

第二层:从抗拒到接纳

我们常常抗拒不舒服的情绪,但抗拒本身反而给了情绪更多能量。就像陷入流沙,越挣扎陷得越深。接纳不意味着认同,而是承认当下的真实体验。

第三层:从封闭到开放

最终,我们会学会保持心灵的开放,让能量自由流动。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关闭自己的内心。这需要勇气,但也是真正的自由之路。

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我是谁?

拉玛纳·马哈希常说,要获得内在的自由,就要不断问自己:“我是谁?”

当我们追问下去,会发现名字不是我们,职业不是我们,社会角色不是我们,甚至连身体和思想也不是我们。那么,剩下的到底是什么?

辛格给出了一个美妙的答案:“我是那个正在观看世界的人。我能从这后面的某个地方向外看,并觉知从我面前掠过的事件、想法和情绪。”

这种觉知本身,就是我们最深层的本质。它像一面明镜,映照万物却不被染着;像无边虚空,包含万象却不被充满。

活在清醒中的生命体验

清醒地活不是要达到某种特殊状态,而是回到最自然的状态。就像鱼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水中,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觉知中。

这种觉醒带来的不是离世超脱,而是更全然地在世生活。我们会更充分地和爱人相拥,更专注地完成工作,更真切地感受微风和阳光。因为不再被思绪纠缠,我们反而能更直接地体验生活本身。

《清醒地活》最终指向的是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真理:真正的自由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当我们不再认同脑海中的声音,就不再是情绪的奴隶;当我们学会保持心灵的开放,就成了能量的主人。

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突然意识到——那个一直在寻找的人,其实就是寻找本身。那个一直想获得的自由,一直都在那里,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