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金融市场上演了堪称诡异的一幕,4月份,美国为了压制对手,悍然启动了新一轮对等关税大棒。
按照以往的剧本,全球资金应该会恐慌性地涌向美元寻求避险,推动美元指数上涨,但这次,剧本被彻底撕碎了。
市场非但没有买账,反而用脚投票,美元指数应声而落,从104点的高位一路下探至98点附近。

这幅景象让许多华尔街的老手都感到困惑,因为它与2018年那场贸易摩擦时的情景完全相反,当时美元可是结结实实地升值了8.7%。
当然,这绝非简单的技术性调整,长久以来被视为“绝对安全区”的美元,如今美元的信誉正在被重新定价,人们的信任开始动摇。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最大的问题,并非来自外部的挑战者,而是源于其自身的“好斗成性”。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霸权地位,华盛顿采取了一系列极具攻击性的策略,但这恰恰成了侵蚀其国本的“回旋镖”。
看看那触目惊心的国债,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经冲破了38万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相当于其GDP的125%,是二战以来从未有过的惊人比例,这意味着美国每天光是支付债务利息,就要花掉近200亿元人民币。
如此沉重的枷锁,让全球投资者不得不重新评估美债的风险,过去那个被认为是全球最安全资产的“金字招牌”,如今看起来更像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雷区。

更糟糕的是政策上的反复无常,今年初的100天内,美元指数创下了自“尼克松冲击”以来的同期最大跌幅,这与政府的好斗策略脱不了干系。
沃尔夫感叹,美国正徒劳地试图阻止一个已经发生的趋势,却完全忽视了自身竞争力正在衰退的根本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反噬效应,正加速消耗着美元最后的信用。
当人们普遍担忧美国经济可能走向衰退时,对美元的需求自然也就随之下降了,就在旧的金融堡垒从内部出现裂痕时,一个全新的、更加多元化的合作网络正在地球的另一端悄然成型,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要知道,这个新体系构建信任的方式,不再依赖于单一强权的背书,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和多边协议,为世界提供更多选择。
一条被称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金融“高速公路”已经铺开,它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已经连接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处理的业务量已然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
更关键的是,这条新干线已经顺利伸到了非洲、中东、中亚这些重要地方,还跟当地那些核心的外资银行接上了头。

与“硬件”同步建设的,是“软件”层面的协议网络,中国已经和超过30个国家与地区,签署了总规模逾4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这些协议可不是摆样子的,真能起到实际作用,就说中俄贸易吧,现在用两国自己货币结账的比例,已经到了 75% 到 95% 这么高。
更有代表性的是,连沙特这种一直靠卖石油的国家,跟中国做能源生意时,也开始愿意收人民币了,这一下看似不起眼,却把维持了几十年的“石油美元”体系的底子给动摇了。

而且为了以后的技术储备,数字人民币在国外的试点也扩展到了17个国家,差不多把“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经济体都覆盖到了,这也给未来更省事、更省钱的全球支付,留下了更多可能。
市场的反应是最诚实的,全球各国的央行和主要市场参与者,正在用真金白银进行一场静默的“投票”,重新配置他们的资产,以规避单一货币体系的风险,这场由近百个国家参与的资产再平衡,正推动着全球金融格局多元化。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各国外汇储备里的占比,早就不如以前了,从1999年差不多71%的最高值,掉到了今年年初的57%以下,创下了近三十年的最低纪录。

另一边,官方货币与金融机构论坛(OMFIF)的报告又说了个不一样的情况:全球大概三成接受调查的央行,明着说以后打算多买些人民币资产。
报告甚至敢预测,未来十年里,全球央行手里的人民币储备占比,有可能翻一倍还多,人民币也不再只是各国央行手里的 “备用选项”,慢慢变成了他们配置资产时的重要选择。
这种地位的提升,也获得了市场的直接认证,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经稳居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的宝座,其在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也同样位列第三。

这些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中国经济显露出的强韧劲儿和新活力,根据 IMF 按购买力平价算出来的结果,今年中国的GDP规模,已经比美国高出不少了。
而且中国的制造业、内需和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多元化结构,以及通过“以旧换新”等政策激发的内部经济良性循环,为人民币的崛起提供了最坚实的信用基础。

正如经济学家沃尔夫所呼吁的,世界需要客观地去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中国经济的成功,证明了一种不依赖西方模式、通过务实合作构建信任的新发展路径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在这个更具韧性、建立在多元与互信基础上的新金融图景中,中国无疑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参考资料:
【一语中的|美国经济学家赞叹中国崛起:在美元主导体系下实现自主发展】——CG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