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会褪色,但真相不会。2025年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家照相馆的微观视角,将那段中华民族的惨痛记忆细腻而有力地呈现于银幕之上。2025年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家照相馆的微观视角,将那段中华民族的惨痛记忆细腻而有力地呈现于银幕之上。导演申奥没有采用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而细微的切口——一家名为“吉祥”的老照相馆,几个普通的小人物,以及那些记录着罪恶与生命的底片。
电影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一群原本只求自保的普通百姓——邮差阿昌(刘昊然 饰)、戏子毓秀(高叶 饰)、照相馆老板老金(王骁 饰)以及一名被迫为日军做翻译的“汉奸”王广海(王传君 饰)——因为战争而躲进照相馆避难。为了换取暂时的安全,他们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导演申奥通过这个看似平凡的设定,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封闭空间内的心理战场。暗房里显影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更是日军在南京城内的暴行实录。影片最震撼之处在于它呈现历史的方式:不是通过枪林弹雨的大场面,而是通过照片中那些定格的瞬间——一个母亲把孩子紧紧护在怀里,眼睛瞪得溜圆,可嘴角却在发抖。
《南京照相馆》的另一个出色之处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与把握。电影里出现的照片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承载着血泪历史的证据。导演太会“扎心”了,不搞那种哭天抢地的煽情,就用镜头慢慢扫过那些照片的细节:老相机上的裂痕,是当年被炮弹震掉的一块漆;照片边角的水渍,是老板当年躲在防空洞里,眼泪混着雨水打湿的。甚至有张照片背后,还留着用铅笔写的小字,“三月初六,寻妻女”,字迹歪歪扭扭,能看出写字的人手在抖。这些细节如此具体,具体到让人产生生理性不适,但正是这种不适,提醒着我们历史的真实重量。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一个日本兵看到一条狗趴在主人尸体旁,会可怜狗并喂它饭团,却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残忍无情。这一细节尖锐地揭示了侵略者人性的扭曲与荒谬。《南京照相馆》成功地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记忆紧密相连。观众通过这些小人物的视角,体验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恐惧、挣扎与觉醒。影片中的角色最初只是为了活命,但当他们看到一张张记录着日军暴行的照片在暗房中显现时,某种民族情感和正义感开始苏醒。他们决定冒险保存这些罪证底片,希望有朝一日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电影结尾,老摄影师对着镜头说:“我拍这些,不是让你们恨谁,是让你们看看,好好的日子,是从什么样的碎里拼起来的。”这句话道出了影片的核心意图——不是煽动仇恨,而是提醒珍惜。它让观众走出影院后,看着街上亮堂堂的灯,听着路边摊的吆喝声,会感到恍惚,继而更加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南京照相馆》在艺术表现与历史教育之间找到了难得的平衡点。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它既保持了艺术创作的审美品质,又承担了传递历史真相的社会责任。
影片基于南京大屠杀留存于世的影像图片创作,那些我们曾在课本里、新闻中看过的照片,通过电影叙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情感冲击。观众不再是远观历史,而是通过银幕仿佛亲历那段黑暗岁月。这种“亲历感”正是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它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让数字背后的个体命运得以被看见、被铭记。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纪念南京大屠杀,我们纪念的是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们。”最后唯一活下来的只有戏子和一个婴儿,戏子带着记录罪证的胶卷逃离南京。那些底片最终让全世界看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并在战后审判中成为关键证据。
片尾,电影院灯光亮起,观众们看着街上亮堂堂的灯,听着路边摊的吆喝声,恍惚间更理解老摄影师的话:“我拍这些,不是让你们恨谁,是让你们看看,好好的日子,是从什么样的碎里拼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