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失血点过多,李嗣源抓瞎 | 闲话资治通鉴中的残唐五代

一.引言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过一嘴,简单分析了徐知诰敢于在自己位置不稳的情况下,冒险推动“杨吴称帝”项目的逻辑。一个巴掌
一.引言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过一嘴,简单分析了徐知诰敢于在自己位置不稳的情况下,冒险推动“杨吴称帝”项目的逻辑。

一个巴掌拍不响,无论徐知诰的逻辑多么合情合理,唐吴之间,相对强势一方,终究还是李嗣源,这就意味着发动战争的决定权,其实握在后唐手中,而非杨吴。

在将星璀璨的李存勖时代,李嗣源是靠着实打实的战绩跻身帝国F4行列的。可以说,除了巅峰期的李存勖——也许还能加上耶律阿保机与述律平组合——彼时的天下,根本就找不到一个能在各个维度全面碾压他的存在。

然而,这样一个谋略、业绩、临场指挥、识人用人等诸多方面都能拿到A+乃至S的名宿,怎么会无视杨吴因权力交接而实力大减的难得窗口期,无动于衷到错失良机的地步?

我是车库中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二.历史故事

1.换位思考,共情徐知诰

其实,当初还挂着晋国招牌的后唐与徐温掌权的杨吴,是有过一段颇为默契的蜜月期。原因很简单,彼时的后梁盘踞在五代金字塔顶端,朱温横行无忌,大有一统天下的霸总范儿,如果不抱团取暖,相对弱势的晋国与杨吴是很难单凭自己的实力与后梁周旋的。

秉持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朋友”的原则,虽然彼此看不对眼,为了共抗强敌,双方也只好捏着鼻子坐到一起。

只是,李存勖出乎所有人意料,大发神威,先灭梁、后平蜀,十余年间便成就了自己“天下莫敌”的地位。曾经坐一桌儿喝酒的小老弟再看向北方老大哥,眼神和心态都不同了——毕竟,既怕兄弟过的苦,又怕兄弟开路虎乃人之常情嘛。

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巴麦尊勋爵(Lord Palmerston)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对彼时的杨吴而言,总还算有一个好消息,即:无论掌权的徐温还是智囊严可求,都是一时之选的人杰。怎么会看不清形势,哪里肯胡乱出牌!为了避免被端上餐桌,那段时间,杨吴乖巧得令人心痛。

至于对后唐满不在乎的前蜀?嗯,王宗衍该上幼儿园了!

唯善悟败因,方窥功成之道!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由于内部被迫权力洗牌,这些年,后唐的实力较之巅峰时期肯定是拉了些;但,杨吴也进入权力交接的窗口期,其实力同样无法与徐温在时一争短长。大家同时退步,差距依旧存在。

基于“从实力的地位谈话”之原则,徐知诰彼时的最佳选择,似乎应当是延续养父的策略,一边想办法内部挖潜,增进实力;一边积极外交,尽量不挑衅明显占据优势的后唐。

然而,徐知诰并没有如大多数预料的那样韬光养晦,而是毅然决然地接手了徐温“推杨溥称帝”项目。

杨吴的腰杆子突然硬了起来,到底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2.亚历山大,同情李嗣源

作为竞争对手,李嗣源是大致了解徐知诰的。清楚他能在条件不具备时,隐忍半生;而一旦机会成熟,则发之必中。也就是说,在李嗣源眼中,徐知诰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是只政坛老鸟。自己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面对他。李嗣源相信,徐知诰之所以敢捋虎须,并非一时热血上头的冲动;而是认真权衡后的一次冒险。相对的,仅仅因为对方称帝就开战,尽管自己实力占优,但隐患也着实不少:

军事有短板

比较起来,后唐实力固然胜出不止一筹;但是,杨吴也绝非全无回手之力。

作为当事人,李嗣源十分清楚己方水战能力菜得一批;而杨吴偏偏在此方面天赋溢出。让徐知诰主动进攻,他肯定是不敢的;但凭借江淮天险,打水战拒自己于杨吴核心区之外,这个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

——孙子兵法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以李嗣源这样一个将“恪守能力圈”刻进骨髓的老玩家,是不会贸然对吴用兵的。

自家后院起火

远有于可洪、张谏叛乱,卢台、邺都之变,乃至安重诲、任圜之间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派系斗争;近有张筠、毛璋之流的火上浇油;再加上两川离心离德、契丹心怀叵测,貌似强大的后唐,一招不慎,完全可能满盘皆落索。

战争可能促进杨吴团结

李嗣源还有一层考虑。

徐知诰虽然勉强稳住了杨吴的局面,但他尴尬的身份始终是个隐患,也有可能,只一点儿火星儿便能在杨吴诱发出毁天灭地的破坏力量。此刻,外界施加压力,反而有可能让各怀鬼胎的势力暂时放下立场,一致对外。君不见,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袁谭袁尚能够抛弃前嫌,一致对外;可一旦曹操收兵,这两人立即相互攻伐,打了个天昏地暗。结果?曹操一个回马枪就彻底清洗了袁氏一脉在河北的残余力量。

凡事一过边界,质性天翻地覆!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这么一番权衡下来,就算是杨吴称帝,自己的面子不好过,但深究起来,后唐其实并无实质损失。身处乱世,面子值几个钱,只要徐知诰不蹬鼻子上脸,自己实在犯不上为此轻启刀兵。

因此,当杨吴使者来到后唐,正式提交了杨溥称帝的官方文件时,尽管安重诲力主开战,但李嗣源还是没有被舆论左右,坚决驳回了用兵的提案;但,为了照顾主战派情绪,也为后唐颜面挽尊,李嗣源退而求其次,给断绝与杨吴的外交往来选项投了【赞成票】(A)。

徐知诰决定推行杨吴称帝项目时,由于五代信息传播速度有限,他并不完全掌握后唐全貌,因此,尽管他认为自己的计划成功率颇高,但也不是全无风险。只是事到临头,不得不行险一搏。

但,李嗣源是清楚状况的——他案头上的麻烦,可远不止徐知诰看到的那一点儿。正是由于麻烦缠身、要事应接不暇,李嗣源的精力严重不足、智商带宽频繁告急,导致他没有余力权衡取舍,只能路径依赖地选择了最保守的路线。

当然,没力挺安重诲用兵的提案,并不意味着李嗣源就此放弃了经略江南的企图——CEO只要经营好组织即可;而董事长要考虑的可就多了。眼下隐忍,仅仅因为时机未到,不宜轻启刀兵罢了。

然而,不等后唐养精蓄锐,攒够发动灭国战的资本,又一则坏消息递到了李嗣源的案头。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天成三年,正月,契丹人攻陷平州。

早在李存勖时代,平州就已经成了契丹人的囊中物。但到了李嗣源上台,天上掉馅饼,没费一兵一卒,后唐就收回平州——这就得提到卢文进了。

卢文进虽然早早跳槽到契丹,但那是形势所迫,而非自愿。因此,他始终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感慨。

时间到了天成元年,一代人杰耶律阿保机病故,卢文进抓紧机会,收拾金银细软返回后唐——而平州,就是卢文进交上的投名状。

平州,大致位于如今河北秦皇岛卢龙县。

如今,这里是华北与东北的分界线;而在五代,则是契丹与后唐的国境线。双方小打天天有,大打369。这就使平州的归属变动频繁,三十天河东,三十天河西。

从这个角度看,后唐丢失平州也算不得什么,大不了过段时间再抢回来就是了。

然而,问题在于,三年前,卢文进返回后唐之际,跟契丹可不是和平分手的;相反,为了断绝契丹的跨境追索,临走时,卢文进下黑手送平州的契丹人回归了长生天。平州已经被祸祸成这个鬼样子,后唐依旧守不住,拉跨之抽象,突破天际。

但对契丹人而言,他们用三年时间,终于把握住了机会。

就算平州是三年前不劳而获的战利品,可丢了就是丢了,对以正朔自居的帝国,就是痛彻心扉的损失。

这个损失必然要找契丹追索。但在此之前,李嗣源得先彻底抚平邺都之变的余波,只有解决了这个心腹大患,后唐才能安心向契丹用兵。

二月,李嗣源表示:要出趟远门,去一次邺都。

然而,打工人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老板的苦衷。

就在刚刚,扈驾诸军领到一项福利——家属被全员安置到李嗣源从朱守殷手中夺下的大梁。

作为彼时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大梁之繁华富庶,远非其他任何城市所能比拟。从这个角度看,扈驾诸军的确不会情愿从金山银山挪到屎窝尿窝。

更要命的,就算大家伙儿高风亮节,可以不在意生活条件;可邺都是什么地方?是非之地!兵乱之余,又被帝国血腥清洗了参与叛乱的余党,连银枪效节都的家属都跟着大吃瓜捞。说一句风险大过天,也算不得夸张。

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没人愿意从大梁乔迁邺都,也就不足为奇!但这一次,还是与以往大不同——扈驾诸军群情汹汹,大有一副谈不拢就一拍两散的架势。

眼见普通的弹压手段全然无效,李嗣源权衡一番,觉得与潜在的收益相比,可能的损失显然更大,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原本的安排。

事情总是一体两面的。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汉字的优点是简约,但其缺点同样是简约。

对李嗣源此次行程的描述,资治通鉴的原文是“将如邺都”。那,什么叫如?汉典的解释如下:

那么,“如邺都”到底是短期的巡游,还是永久性迁都?

如果是前者,扈驾诸军的反应未免过激——邺都对朝廷的反感毋庸置疑;但银枪效节都被清洗之后,就算是他们还想兵变,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军人,尤其是乱世的军人,本来过的就是刀头舔血的日子,碰上这种有风险但可控的任务,本不应如此推脱。

如果是后者,以李嗣源的沉稳老辣,一来,不可能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在迁都这样的大事儿上一意孤行;二来,即便李嗣源提出动议,反对的主声浪理应来自帝国高层而非这些只知舞枪弄棒的大头兵。

这就是史书的魅力所在——史官只负责暗示;至于如何理解,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不管巡游还是迁都,彼时的李嗣源都不得不接受帝国强枝弱干的现实。外有强敌、内有隐患,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恪守能力圈的李嗣源当然不会将南下用兵视为优先选择了。

把这几件事儿单拎出来,李嗣源的处理,虽然谈不上完美;但大体而言,都有可以让人接受的理由。

问题在于,无数紧急的事情挤在一起,要求李嗣源必须在极短的窗口期内做出决策,其难度的提升,可是从算术级数增长,摇身一变成了几何级数增长。相应的,决策成功率也就断崖式下降。

既然能容忍契丹攻陷平州、士卒不愿赶赴邺都这样的大事件,归州得而复失这种小事儿,李嗣源接受起来自然更加没有难度了!

二月壬辰(十六日),宁江节度使西方邺从高季兴手中夺过归州——西方邺是这段时间里,后唐为数不多能在水战中拿分的选手。

只是,高季兴能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以数州之地而屹立不倒,除掉流氓手段,军事上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结果便是“未几,荆南复取之。”

长远看,不善水战的短板,也是后唐无法终结五代乱世的原因之一;而只看短期,这种价值不高的得得失失,李嗣源又实在缺乏势在必得的决绝。

由于忙着四处灭火,李嗣源带宽被占,没有余力权衡取舍。最后就形成了高价值的争夺,后唐有心无力;低价值的交易,李嗣源浅尝辄止的怪现象。

结果?便是后唐的失血点越来越多,虽然每一个都算不得多严重,但的的确确挤占了李嗣源所剩不多的智商带宽,一步步推着他走向重压之下,决策走形的困境。

随着麻烦的不断累积,曾经的小事儿,也慢慢恶化成大事儿,就算李嗣源努力振作,也回天乏力了!于是,面对杨吴称帝、士卒不满、契丹南侵、荆南挑衅这一系列事件,哪怕再有不甘,李嗣源最终还是无奈妥协。

敲黑板,划重点

一旦重压临头、资源匮乏,哪怕你经验丰富、智商超群,也极难摆脱决策走形的宿命。

重压临头,决策走形。

往者已逝,来者可期。前人的智慧,可供正创造历史的诸君参考。——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三.眉批A.【赞成票】

如何评论后唐做出关闭杨吴大使馆的决定?嗯……难绷!

参考将军“只能有一个太阳”的世界观,在后唐已经把持正朔的情况下,杨吴站出来做李鬼,你说李嗣源这个正牌李逵能做什么?

大度到拍着杨溥的肩膀,“好好干,让百姓用脚投票,把德不配位的赶下台”?还是无耻到与徐知诰勾兑,“想称帝?也不是不行,我甚至可以给你官方授权,就是50%的加盟费没得商量!”

不能够啊!

那,反制就是政治正确之下的必然结果。在不打算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断交也就成了可以接受的选项了。

只是,可以接受并不天然等于理所应当。尤其,彼时的后唐虽然还不至于风雨飘摇,但也说得上四处漏风。

当此之时,李嗣源本应该采用更加务实的做法。

众所周知的朝鲜战争自1950年爆发,至1953年结束。

以此为背景,回答问题:首次停战谈判何时开启?四个选项:

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

当得知正确答案是1951年6月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有人想害朕!一定是印刷错误。”

真实世界只是简单执行最底层的法则,最终展现出超乎想象的复杂。

——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最终决定朝鲜战争结果的指标其实很简单,就是ROI低的一方投子认负。所以,当时间来到1951年,二战历练过美国人就已经清楚:无论如何,自己也不太可能达成开战目标。

众所周知,美国人是极其灵活的!打不赢,那就谈呗——所以,在1951年6月,停战谈判就首次启动。

但,你知道美国人性格,他已经开战了,没打赢也磨不开,要脸!没打赢就停战就等于瞧不起他,是不?条件还得满足他,给一半,一半就行。

面对这样没脸没皮的对手,只靠谈是谈不出结果的。那就谈打结合,以打促谈喽——谈判桌上拿不到的,就在战场上夺过来。

就这样一直僵持到1953年,参战方用飞机大炮测量出彼此的底线,一份真正具备效力的停战协议才最终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我不是阴阳24小时搞掂俄乌冲突啊,我是说懂王现阶段的政策都是乐色!

谈打结合,以打促谈。

——毛选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只有打疼了,才能好好谈!

只可惜,李嗣源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许,即便明白,但太多的紧急事件挤占了他的智商带宽,导致他在重压之下决策走形。

懂得许多道理,能过好这一生吗?

四.平行宇宙

==好奇心爆棚的诸君可能会有疑问:时易事异!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些干货还有奇效吗?并不用去平行宇宙寻觅,现实告诉我们完全可以照方抓药。==

1.照方抓药

左手奔袭、右手劝降,成就七十天平蜀之功

还记得【心理威慑制胜-康延孝奔袭、郭崇韬劝降,平蜀顺利|闲话残唐五代】吗?后唐之所以能解锁近乎奇迹的七十天平蜀之功,一方面得益于王宗衍这个对手的积极配合;而另一方面也在于主持平蜀项目的两员大将积极践行了“重压之下决策走形”的策略,具体的:

执行层的康延孝不顾一切地冲冲冲,不但几乎放弃辎重、粮道;在鹿头关,甚至连跟不上行军速度的步兵都被他弃之不顾,仅带千余骑兵,涉水渡江,直插前蜀拥重兵保护的成都。配合康延孝的军事行动,作为一军主帅的郭崇韬积极开展舆论攻势,策反前蜀信心不足的诸镇将领。

重重压力之下,明明尚有一搏之力的王宗衍彻底慌了神,甩手将军国大事交给兄弟王宗弼,自己则当起了缩头乌龟。后来发生的事儿,就完全背离了王宗衍的预期,等待他的,既不是王宗弼力挽狂澜,前蜀死而复活;也不是后唐念在自己并非亡国之君的份上而善待自己。

2.重要事情说三遍

重压临头,决策走形。

往者已逝,来者可期。前人的智慧,可供正创造历史的诸君参考。——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五.One more thing

之所以在上一节中,在七十天速平前蜀之前加了“近乎”这个限定词,是因为不久之后,赵匡胤仅用六十六天就平定后蜀——那段时间,哪里有什么蜀道难;有的仅仅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嗯……只能666了!

更为不幸的,这个悲剧一再重演!一个半世纪之后,宋徽宗照着王宗衍远的剧本,完整地cosplay了一遍——打着禅让的遮羞布,勇敢地将亡国之君的黑锅甩给儿子钦宗。靖康耻由此拉开序幕。

六. 参考资料:司马光【资治通鉴】欧阳修【新五代史】薛居正【旧五代史】胡三省【通鉴音注】心理威慑制胜 - 康延孝奔袭、郭崇韬劝降,平蜀工程接近竣工|闲话残唐五代(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KBBOI105562BHM.html)阿保机过世,契丹陷入混乱|闲话残唐五代(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TEwOTQwMQ==&mid=2247487248&idx=1&sn=fa2426d8e83cc29e923b6ed43b38d657&chksm=fe354366c942ca70de9aac3022165a6f0167f0c97c20be0907e058cf8ee5d4870c2a922133e1&token=44778938&lang=zh_CN#rd)李嗣源乱判葫芦案|闲话资治通鉴里的残唐五代(https://mp.weixin.qq.com/s/oicmGdcO8br4SNtLDDveLg)死亡漩涡|残唐五代失败学(https://mp.weixin.qq.com/s/7BXJoGayWNx49m8eckJD6g)

特别声明: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