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过鼓楼西街,青砖灰瓦的老院墙突然跃入眼帘——卖凉粉的阿婆掀开木盖,热气裹着醋香飘出来;剃头匠的铜盆叮当响,白胡子爷爷坐在条凳上唠嗑……这不是老照片里的场景,是大同东南邑的寻常早晨。”来自上海的95后游客林小夏举着相机感叹。作为大同古城“活着的文化标本”,这条隐于古城西南隅、占地48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用300余处明清院落、12条蜿蜒巷陌,串起了晋北人最本真的生活记忆。今年中秋假期,东南邑日均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其中超六成游客是为寻味“老大同”、探访“活态历史”而来。近日,记者深入街区,为您解锁这份“藏在巷子里的古城密码”。
从“茶坊巷”到“东南邑”:一条街的“晋北市井史”东南邑的故事,始于一座古城的“生长逻辑”。
“大同古城的格局,是‘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东南邑正是‘八小巷’的核心延伸。”大同市古城保护发展中心主任李建明介绍,街区因地处古城东南方位得名,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作为连接古城与城南乡村的枢纽,这里逐渐形成“商住一体”的市井社区:北接四牌楼商圈,南邻御河码头,茶商、粮贩、手艺人在此聚居,最终沉淀出“三街六巷十八院”的肌理。
“东南邑的珍贵,在于‘活态传承’。”李建明带记者穿行巷陌,“不同于修复后的‘博物馆式’古街,这里90%的院落仍住着原住民——王家的铜铺传了五代,张婶的莜面蒸饺蒸了三十年,连墙根的石榴树都是爷爷辈栽的。”数据显示,街区现存明清院落327处、民国民居186处,其中“王家大院”“马家宅院”等12处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更保留着“茶坊巷”“缸角巷”等12条古巷名,每一个名字都藏着一个行业故事(如“茶坊巷”曾聚集20余家茶馆)。
“小时候住在缸角巷,夏天在院里支桌子吃西瓜,冬天围着火炉听爷爷讲‘走西口’。”72岁的原住民王大爷坐在自家门槛上晒暖,“现在游客多了,但我们还是过着老日子——早起熬羊杂,傍晚下象棋,这才是东南邑的魂。”
东南邑的魅力,在于它“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并存”的独特气质,被游客称为“大同的‘清明上河图’”。以下五大看点,带您沉浸式感受“晋北市井的活态传承”:
1. 三街六巷:跟着老地图“寻宝”街区的骨架是“三街”(大十字街、小十字街、东巷)与“六巷”(茶坊巷、缸角巷、仁义巷等),每条巷子都藏着惊喜:
茶坊巷:因明清茶商聚集得名,如今仍保留3家百年茶馆——“福兴号”茶坊用老铜壶煮砖茶,配本地“红焖兔头”;“清心茶社”请非遗传承人表演“大同铜壶茶艺”,沸水冲茶不洒,茶香满巷;
缸角巷:因曾有缸窑作坊得名,巷口的“张家铜铺”传至第五代,师傅现场打制铜壶、铜火锅,敲打声清脆如昔;
仁义巷:最窄处仅容两人错身,墙上挂着“让墙故事”展板——清代两家为院墙争执,最终各退三尺,成就一段邻里佳话。
“跟着老地图走巷子,像在拆盲盒。”林小夏说,“每转过一个弯,都可能遇到一家手作店、一碗热汤面,或是坐在门口择菜的奶奶聊两句家常。”
2. 院落民居:青砖灰瓦里的“家族记忆”东南邑的院落多为“一进两院”或“两进三院”,砖雕、木雕、照壁是三大亮点:
王家大院(市级文保):清代晋商宅第,大门“福”字砖雕凹凸有致,正房窗棂刻“松鹤延年”,二进院保存完整的“地下储粮窖”,见证晋商“耕读传家、囤粮避险”的智慧;
马家宅院(未开放民居):民国时期教师家庭院落,影壁上“琴棋书画”砖雕细腻,屋内还陈列着老式座钟、线装书,“主人搬去了新区,但每周回来打扫,家具都没动过。”讲解员小吴说;
共享院落:近年开放的“邻里院”,将几户人家的闲置厢房改造为展览空间,展示老照片、旧家具、手工艺品,讲述“院里院外”的邻里故事。
“这些院落不是景点,是活着的历史。”李建明强调,“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修旧如旧,连院里的老槐树、石磨盘都原地保留。”
3. 非遗与市井:老手艺的“新活法”东南邑的“烟火气”,离不开非遗的滋养:
大同铜器:街区设“铜器工坊”,游客可体验打制铜钥匙、铜书签,师傅会刻上“东南邑留念”字样;
大同面塑:非遗传承人张阿姨在巷口支摊,用面团捏“兔儿爷”“面鱼”,5分钟一个,色彩艳丽;
传统市集:每周六日的“东南邑市集”最热闹——卖针线的阿婆、炸油糕的大叔、写书法的青年,还有穿汉服的姑娘挑花布,像极了老照片里的“市井百态”。
“以前觉得非遗离生活远,现在在巷子里就能看师傅打铜壶、捏面人,才懂什么是‘活着的文化’。”来自太原的大学生小陈买了把铜茶勺,“回去泡茶用,也算带份大同记忆。”
4. 老字号与新派:舌尖上的“老大同”东南邑的美食,是“老味道”与“新表达”的碰撞:
必吃老字号:
“东方削面”(缸角巷店):30年老店,刀削面筋道,配“羊肉臊子”或“蘑菇卤”,人均25元;
“龙聚祥烧麦馆”(大十字街店):烧麦皮薄如纸,羊肉馅多汁,配碗“绿豆粥”,是大同人早餐的“黄金组合”;
“老柴削面馆”(东巷店):隐藏款“黄米面炸糕”,外脆里糯,蘸红糖吃,阿婆说“这是我妈传的方子”。
新派尝试:
“东南邑小馆”:将大同菜做精致——黄米凉糕配桂花蜜,兔头做成“麻辣/五香”双拼,适合年轻人打卡;
“茶空间”:在老院里喝“沙棘茶”“黄芪茶”,配“杏仁酥”,传统茶点有了新仪式感。
“来大同不吃东南邑的小吃,等于白来。”林小夏翻着吃货攻略笑,“我已经列了10家店,打算再住两天慢慢吃。”
5. 夜游东南邑:灯火里的“古城慢生活”区别于白天的烟火气,夜晚的东南邑更显温柔:
灯光设计:巷子里挂起仿古灯笼,不刺眼却足够明亮;院门口点起小串灯,映得砖墙暖融融;
夜间活动:每周五、六晚有“民谣小剧场”,本地歌手弹吉他唱大同民歌;“老电影放映”在广场支起幕布,放《大红灯笼高高挂》《城南旧事》;
慢游路线:推荐从大十字街出发,走茶坊巷、缸角巷,最后到东巷的“月光书吧”坐一坐,喝杯热奶茶,听老板讲东南邑的夜故事。
“晚上逛巷子,人少安静,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哪家窗户飘出的饭香。”来自西安的游客周先生说,“这才是旅行该有的样子——慢下来,融入当地。”
外部交通:
高铁:大同南站下车,乘快速公交605路至“古城站”(约20分钟,票价3元),步行10分钟抵达;
自驾:导航“大同古城东南邑停车场”(收费10元/天,车位充足);
长途:北京、太原方向可乘高铁至大同南站,或自驾至古城(北京约3.5小时,太原约2小时)。
周边推荐:
华严寺(车程5分钟):辽金佛教艺术瑰宝,与东南邑的市井文化形成“神圣与世俗”的对比;
大同古城墙(步行15分钟):登城墙俯瞰街区全景,夜晚灯光秀更震撼;
九龙壁(车程8分钟):明代琉璃照壁,色彩绚丽,适合拍照。
门票与导览门票:街区免费开放(部分文保院落需购票,如王家大院10元/人);
导览服务:
免费讲解:每日10:00、15:00在游客中心集合,讲解员带逛“三街六巷”,讲述院落故事;
电子导览:微信小程序“东南邑文化导览”,扫码可听各节点语音讲解,含历史背景、美食推荐。
最佳游览时间春秋季(4-5月、9-10月):气候宜人,院落里的花开了,石榴树结果,适合细品;
周末与节假日:市集、演出、夜游活动丰富,体验更鲜活;
清晨或傍晚:游客较少,能感受原住民的真实生活——早起看阿婆熬羊杂,傍晚听大爷下象棋。
深度体验清单住一晚“巷子里民宿”:推荐“东南邑院宿”,由老民居改造,保留砖雕、木梁,推窗见古巷(标间480元起,含次日早餐);
跟一场“非遗手作课”:每周日上午,铜器工坊教打铜钥匙,面塑坊教捏小动物(材料包80元/份,成品可带走);
带一份“东南邑伴手礼”:推荐“东方削面”速食装(真空包装,35元/盒)、“老柴炸糕”预包装(20元/袋)、“大同铜器”钥匙扣(15元/个)。
注意事项部分老院落地面不平,建议穿舒适运动鞋;
文保院落内禁止拍照(尤其禁止闪光灯);
夜间游览注意安全,部分小巷照明较暗,建议结伴而行;
尊重原住民生活,拍照前征得同意,避免大声喧哗。
“我奶奶是大同人,小时候总听她讲‘茶坊巷的茶香’‘缸角巷的铜壶’。”来自北京的林女士摸着王家大院的砖雕说,“今天站在这里,闻到了熟悉的醋香,听见了奶奶说过的‘邻里话’,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她的童年。”
西安的摄影师陈先生则沉迷于街巷的光影:“清晨的阳光透过枣树洒在青砖上,傍晚的灯笼映着晚霞,随便一拍都是电影画面——这才是中国古街该有的样子,不是刻意复刻,是自然生长。”
结语:东南邑,是街,更是大同的“文化乡愁”从明代的商住社区,到今天的“活态博物馆”,东南邑用300余年的光阴证明:最好的古城保护,是让文化“活”在生活里——有人在院里晒辣椒,有人在巷口修铜壶,有人端着羊杂粉穿过青砖巷,有人在老树下听戏文。
正如李建明主任所说:“东南邑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市井文化的立体档案。当我们走在茶坊巷的石板路上,闻着醋香,听着唠嗑,会突然懂了:所谓‘故乡’,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是刻在巷陌里的记忆,是融入血脉的烟火。”
这个秋天,不妨走进大同古城,拐进东南邑的巷子。在一碗羊杂粉的热气里,在一面老砖雕的纹路中,在一句“您吃了吗”的问候间,触摸老大同的温度,读懂中国人的“市井浪漫”。你会发现,所谓“古街”,从来不是一条静止的路,而是一座城市写给生活的“情书”,是每个大同人、每个来客寻找“根”的精神原乡。
(注:文中数据截至2024年9月;具体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建议出行前关注“大同古城”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