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们都想错了?这4个关于思考的真相,彻底颠覆你的心智模式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但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吗?我们普遍认为自己的个性是自由选择的,愤怒需要宣泄,真理因人而异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但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吗?

我们普遍认为自己的个性是自由选择的,愤怒需要宣泄,真理因人而异。然而,文森特·鲁吉罗的经典著作《超越感觉》(Beyond Feelings)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我们对思维的许多“常识”可能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教你“如何思考”,而是首先揭示了那些阻碍我们清晰思考的心理、哲学和社会背景。本文将从中提炼出四个最具冲击力、最发人深省的核心洞见。它们将挑战你的固有认知,帮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开启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

1. 你并非独一无二:你的“个性”是被精心塑造的

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个性、喜好和态度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我们喜欢什么音乐、持有何种观点、对事物的反应方式,似乎都源于一个独特的“自我”。然而,书中第一章《你是谁?》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我们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时间和地点、大众文化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共同产物。

在你谈论“自我”之前,请先思考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如果你生活在殖民时期的美洲,你可能不会质疑禁止女性拥有财产的法律。如果你成长于19世纪的欧洲,你可能认为让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并无不妥,因为“青春期”这个概念直到1904年才出现。你以为的“你”,首先是你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些外部力量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精心塑造了我们。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惊人。书中引用了一项数据,对比了青少年在18岁前在教室和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

在教室累计度过11,000小时

在电视机前花费22,000小时

这意味着,电视对我们价值观的塑造时间是学校的两倍。书中进一步指出,广告通过直接诉诸我们的情感来创造人为需求,它所宣扬的价值观——如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自我满足——常常与家庭和学校教导的自制、审慎等价值观背道而驰。

因此,书中的核心论点是: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警惕和反思这些无处不在的外部影响后,努力“赢得”的。真正的个体,始于对自身被塑造这一事实的清醒认知。

2. “我的真理”是个谬论:真理是被发现,而非被创造的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或“这对你是真理,但对我不是”这类说法非常流行。这种观点暗示,真理是主观的、个人化的,可以像创造艺术品一样被“创造”出来。然而,第三章《真理是什么?》有力地反驳了这一观念。

书中明确定义:真理是事物本来的样貌,是信念与现实相符的状态。它独立于我们的感知和信念而存在,只能通过“发现”来掌握,而非创造。我们之所以不能仅仅因为“感觉如此”就认为它是真理,是因为我们的感知和记忆都存在严重缺陷。一个经典的例子足以说明一切:人猿泰山的吼声。几十年来,电影观众都发誓自己亲耳听到了演员那标志性的吼声。但真相是,那声音是电影制片厂里由一位女高音、一位男中音和一位唤猪人的声音合成的。我们坚信不疑的“事实”,有时仅仅是我们的耳朵和强大的心理暗示共同创造的一个从未存在的“真理”。

这意味着,我们的信念很可能是错误的。我们认为的“真理”可能只是被我们的欲望、期望和不完善的记忆塑造出来的信念而已。正如书中所引述的:

我们在观察世界之前,都是被告知世界如何。我们在体验大多数事情之前,先想象它们。除非教育使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否则,这些先入之见深深地控制整个感知过程。

将信念等同于真理,实际上是放弃了对现实的探寻。

3. 宣泄愤怒会让你更愤怒:感觉是不可靠的向导

“感觉不爽就发泄出来,你会感觉好些。”这几乎是一条人尽皆知的“常识”。我们普遍相信,压抑愤怒有害,而表达愤怒则是一种健康的宣泄。然而,第四章中对“共同知识”的驳斥揭示,这又是一个误区。

研究表明,表达愤怒实际上会强化愤怒的态度,并逐渐形成一种敌视的习惯。换句话说,宣泄愤怒非但不能平息怒火,反而会让你更愤怒。

这一点引出了本书一个更广泛、更核心的主题:感觉与思考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感觉的时代,但感觉本身并不可靠。要理解依赖未经审视的感觉有多危险,只需回想一下体育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时刻之一:齐达内在2006年世界杯决赛上的头槌。在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时刻,一个未经审视的愤怒感觉,导致了一个让他被罚下场、令法国队痛失冠军并玷污其传奇生涯的举动。感觉提供了冲动,但批判性思考却缺席了。

感觉虽然是形成结论的绝佳开端,能为我们提供热情和动力,但它绝不是思维的良好替代品。感觉需要通过审慎的思考来检验,而思考正是检验感觉最可靠的方法。

感觉和思考完全是互补的。感觉比较带有自发性,是形成结论的绝佳开端。而思考则比较深思熟虑,它提供了确认最佳和最适当感觉的方法。两者都是人的自然特质。

依赖未经审视的感觉行事,就像在没有地图和指南针的情况下穿越雷区一样危险。

4. 你最根本的思维偏见:“我的更好”

书中提到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思维错误,是一切偏见的根源——“我的更好”式思维。第八章《基本问题:“我的更好”》指出,这是一种我们自然地偏爱与自身相关的一切事物的倾向。我们的观点、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财产、我们的群体,都因为“是我的”而显得更优越。

这种偏见的普遍性令人震惊。书中引用了一项针对上百万高中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70%的人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只有2%认为低于平均水平)。

一个惊人的数字:100% 的人相信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其中**60%的人认为自己位列前10%,而高达25%**的人坚信自己位列前1%。

这种思维模式是批判性思考最大的障碍之一。它会导致自我中心主义(只关注自我,认为自己的观点比任何人的都好)和族群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的群体优于所有其他群体)。当我们被“我的更好”的思维控制时,我们的感知会被扭曲,判断力会被腐蚀,我们将无法公正地评价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从而关闭了通往更深刻理解的大门。

结语

《超越感觉》带给我们的核心启示是:真正的批判性思考,并非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需要后天习得的纪律。它始于对我们自身思维局限性的深刻认知——认识到我们的个性是被塑造的,真理需要被发现,感觉是不可靠的,而“我的更好”是我们最顽固的偏见。

不要让这些洞见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从今天起,在生活中应用它们,像侦探一样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和长期持有的信念。

在读完这些观点后,你最想审视并挑战的,是自己的哪一个固有信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评论列表

信任自然可求真
信任自然可求真 1
2025-10-12 12:33
实践是检验真假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具体真实不等于普遍真知。微观是电磁力主宰的,电磁力极其强大/10^36倍引力,本体粒子电子质量极小,是电磁世界的运动先锋,是服从牛顿力学的不变楷模,,,观测空间物质现象是好事,只能由本体/公理理解现象。脱离空间与物质的力学、几何公理/本体,瞎编数学量子,胡扯量子隧穿,都是说鬼话做鬼梦!!!古希腊原子学说是指物质本体粒子,具有可知普遍不变属性的本体粒子,不是苹果撞击苹果的稀奇无穷多表象“量子”。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是表象,稀奇表象无穷多,都不是不变现象/本体/真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