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咸阳市的田野间,14岁的“小星”每天清晨都会踩着露水走过田埂。她的书包里装着课本、外婆煮的鸡蛋,还有一张被摩挲得边角发卷的照片——那是她和外公外婆站在麦田里的合影。这个由两位老人用皱纹和汗水撑起的家,藏着一个女孩最朴素的梦想:“好好读书,带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田埂上的守望:老人的“弯腰”与“仰望”
小星的童年里,没有父母的陪伴。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离世,父亲常年在外,她成了外公外婆的“掌心宝”。70岁的外公每天清晨五点就扛着锄头出门,在村附近的工地打零工,傍晚回来还要去照料那几亩薄田;68岁的外婆守着老屋,把灶台擦得锃亮,变着花样给小星做“有营养的饭”——一碗加了鸡蛋的面条,或是蒸得软糯的红薯。
“娃爱吃煮鸡蛋,我每天都给她揣两个在书包里,怕她在学校饿。”外婆的手布满裂口,却总把小星的校服洗得发白。去年冬天,小星半夜醒来,看见外公蹲在灶前咳嗽,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药单——高血压的药又该买了,但他念叨着“先紧着娃的学费”,硬是拖了半个月。
这个家的收入,就像地里的庄稼一样“靠天吃饭”。几亩旱地遇上雨水少的年份,玉米收成就寥寥无几。外公常说:“咱穷点不怕,就怕娃没书读。”他把打零工的钱一张一张叠好,塞进床板下的铁盒,那是小星的“未来基金”。

书桌前的微光:写下的“长大要报恩”

读八年级的小星,课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工整的字:“人穷志不短,穷且益坚。”她的数学笔记本上贴满了红色五角星,那是老师奖励她“解题思路清晰”的贴纸;作文本里,《我的梦想》一文被老师画了波浪线:“我想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将来当医生,治好外公的高血压,让外婆不再腰疼。”
每天放学回家,小星会先帮外婆喂鸡、择菜,再趴在吱呀作响的旧书桌上写作业。灯光昏黄,她却把字写得一笔一画,“外婆说,字如其人,要堂堂正正。”周末跟着外公去田里干活时,她会把英语单词写在纸条上,拔草的间隙拿出来背——“时间不够用,只能挤一挤。”
今年春天,老师告诉她“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在帮困难学生”,小星攥着申请表,第一次在外婆面前红了眼眶:“我不想让外公再去工地扛水泥了,他的腰不好……”申请表上,她一笔一画地写:“如果能得到帮助,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像你们帮助我一样,去帮助更多人。”
一封申请书:字里行间的“懂事”与“渴望”

“他们是我的精神支柱。”在给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的申请书中,小星没有提太多苦,反而写满了对外公外婆的感激:“外婆会把肉都夹给我,自己吃咸菜;外公下雨天舍不得穿新鞋,光脚走泥路……”她的字迹娟秀,却透着一股韧劲:“我知道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我不会让他们失望。”
简单的几行字,背后是一个女孩与命运的较劲——她偷偷把外公的降压药放在床头显眼的位置,把外婆的老花镜擦得干干净净,用稚嫩的肩膀分担着这个家的重量。

当小星的申请材料送到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时,工作人员被一句话打动了:“我不是‘贫困生’,我只是暂时需要帮助的‘追梦人’。”
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不该被家庭的困境绊住脚步。我们希望通过助学金,为小星这样的孩子卸下“经济包袱”:让她能买一本新的英语词典,不用再借同学的;让外公不用再冒雨打零工,能按时吃降压药;让外婆的灶台前,能多一碗给她补身体的排骨汤。
这份帮助,不是施舍,而是“托举”——托举起一个女孩的梦想,也托举起一个家庭的希望。正如小星在日记里写的:“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天禾的叔叔阿姨一样,给山里的孩子送书和笔,让他们知道,远方不远,梦想可期。”
【此刻,邀请你成为“追光同行人”】
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始终相信,每个努力生活的孩子都值得被守护。如果你也想为像小星一样的孩子点亮希望,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平台,让爱与善意,陪他们一起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