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简称“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落幕。在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的领奖台上,一位来自重庆的教师格外引人注目——宗渝顺,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的青年教师,凭借出色的综合表现,荣获本届大赛重庆代表队唯一的“西部技能之星”奖项。
“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它属于重庆,属于所有在技能道路上默默坚守的人。”赛后,宗渝顺这样说道。
“唯一”的背后:是突破,更是起点
全国技能大赛素有“技能界全运会”之称,本届大赛共设106个赛项,吸引全国3420名顶尖选手参赛。宗渝顺所参加的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融合了机械装配、软件编程、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等前沿技术,实现机器人在特定环境的自主运行,对选手的综合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比赛不只是比谁代码写得好,更是比谁的系统更稳定、响应更精准、场景适配更智能。”宗渝顺表示。从硬件组装到路径规划,从传感器融合到AI视觉识别,每一个环节都需控制在毫米级误差内。“机械臂抓取物件的位置偏差、机器人的行进路径,都必须精确到毫米,否则整个任务就会失败。”
为了达到这一精度,宗渝顺每天训练,反复调试参数、优化设备精度。“有时候一个接口插反了,整个系统就无法运行,得从头再来。”他说,“那段时间,每天训练长达12小时,我感觉自己变成了服务机器人。”
从课堂到国赛:一场技术与意志的双重修炼
“我看到那些机械臂、传感器、移动底盘,就在想:怎么能让它们真正‘听懂’人的指令,精准地完成任务?”从那时起,宗渝顺开始奋力学习机械装配、电路连接、运动控制等硬技能。
备赛期间,宗渝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向,并针对比赛新增的组装科目进行专项攻坚。“我们不断地优化安装流程,从理论补充到实操演练,一步步把时间从5小时压缩到3小时内。”最终,他在国赛现场稳定发挥,机器人协同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达到评判标准。
以赛促教:把国赛经验带回课堂
获奖之后,宗渝顺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立即投入到教学转化工作中,将比赛中攻克的技术难点——如多传感器融合、智能路径规划、数字孪生调试等,设计成模块化教学项目,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不能脱离产业实际。”宗渝顺说,“学生要学的不是死知识,而是能解决真实问题的‘活’技能。”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而是动手搭建机器人、编写控制逻辑、调试系统集成,体验从设计到落地的完整流程。
技能报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担当
作为重庆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宗渝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职业教育的形态。“未来的技能人才,不只要会操作设备,更要能理解系统、优化流程、创新应用。”
他期待,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能带动更多青年投身智能制造领域,让技能人才成为支撑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我们培养的不是传统技工,而是能适应未来变化的工程师、技术师、创新者。”
“西部技能之星”,不只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份责任。对宗渝顺而言,这场比赛是一次技术的淬炼,也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回归。他的成功,既是个人跨越式成长的缩影,更是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深耕“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致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生动注脚。
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浪潮奔涌的今天,宗渝顺和他的学生们,正继承着这“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用代码与机械臂,在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这片育人的高地上,书写着属于西部技能人才的崭新篇章,为新时代的技能报国之路注入强劲的重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