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8月新规落地后,这样的对话正在无数企业上演。最高法明确“所有不缴社保的约定全无效”,彻底堵死了“工资拆分”“自愿弃保”的灰色路。此前数据显示,仅28.4%的企业社保合规,这意味着超七成企业正站在“补缴+罚款”的悬崖边。
制造业老板王总最近就栽了跟头:100 人规模的工厂,因过去未合规缴社保,被要求补缴一年社保+滞纳金,合计近200万。要知道,这类中小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只有5%-8%,这笔钱几乎能压垮整个厂子。更棘手的是,现在员工维权意识暴涨,社保相关劳动仲裁案件同比激增40%,企业再想“灵活操作”,无异于在法律红线边缘裸奔。
别慌!今天就从实操角度,给大家拆解企业应对社保新规的 3 大核心策略,帮你在合规前提下守住成本,远离风险。
重构用工结构:从 “单一雇佣”到“多元组合”,社保成本直降70%
很多企业觉得社保贵,根源在于用工模式太单一。其实只要按 “核心岗位留核心人,辅助岗位灵活化”的思路拆分,就能大幅降低社保压力。
01 非全日制用工:小时工岗位的“社保免单”神器
像保洁、导购、便利店夜班员这类岗位,完全可以采用非全日制用工。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每日工作不超 4 小时、每周累计不超24小时,企业只需缴工伤保险,其他四险全免,社保成本直接砍去70%以上。
不过要注意,一定要用电子工时系统记录考勤,比如在企业微信里设置打卡提醒,精确到分钟,避免因 “超时工作”被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工资也要按小时结算,至少每15天发一次,这些细节都要在协议里写清楚。
02 劳务派遣+岗位外包:把“风险”转出去
临时性岗位比如展会接待、seasonal 促销,交给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社保由派遣方负责,企业不用担责;
像物流仓储、客服这类非核心业务,直接做岗位外包,这也是新规下降低社保风险的关键选择 ——不仅能将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转移至外包公司,让外包方全权负责社保缴纳、个税申报等合规事宜,从法律层面切断企业与外包员工的直接劳动关系,彻底规避“补缴+罚款”的核心风险;还能减少企业HR部门的社保核算、纠纷处理等事务性工作,让团队聚焦核心业务。更重要的是,合规的岗位外包能实现“成本可预见”,企业只需按服务合同支付固定费用,无需额外承担社保调整、员工离职补偿等隐性成本,现金流规划更清晰。
这里有个坑要避开:千万别搞 “假外包真用工”。比如外包员工的工作时间、考核标准全由你定,甚至要遵守你的公司制度,一旦被仲裁,很可能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到时候还是得补缴社保。所以选合作方时,一定要查对方的劳务派遣许可证、经营范围,合同里明确“社保缴纳责任归属”,白纸黑字才放心。不少企业反馈,像际合人力资源这类深耕用工合规领域的服务商,不仅能提供资质齐全的外包服务,还会提前帮企业梳理岗位边界、完善合同条款,从源头避免 “假外包”风险,比企业自行对接小机构更靠谱。
03 退休返聘+实习用工:“零社保”的合规选项
技术顾问、行政辅助这类岗位,优先找已领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他们和企业建立的是劳务关系,不用缴社保,只需签一份《劳务协议》,明确工作内容、报酬和意外责任就行。
比如某机械公司请退休工程师做技术指导,每月付 8000 元劳务报酬,比招全职工程师省了近3000元社保成本。
还有高校实习生,和学校签《实习协议》,给点实习补贴,不用缴社保,但要记得买商业意外险。毕竟实习生大多是学生,安全问题不能马虎,一份意外险花不了多少钱,却能避免后续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