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黄权:所作所为堪比吕布,却不遭人唾骂,反而混的风生水起

吕布本姓吕,后来认丁原做了干爹,后来又杀了丁原,提着丁原的人头,认了董卓作干爹。所以,武功天下第一的吕布,在虎牢关前虽然

吕布本姓吕,后来认丁原做了干爹,后来又杀了丁原,提着丁原的人头,认了董卓作干爹。所以,武功天下第一的吕布,在虎牢关前虽然耀武扬威,但被张飞一句“三姓家奴”骂得抬不起头来,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正是这种反复无常的人性,在白门楼要了吕布的命,疑心本来就重的曹操根本不敢用他。

黄权的所作所为很像吕布,他最初是刘璋的手下,后来投降了刘备,再后来又投降了曹丕。

起初黄权在刘璋手下任主簿,掌管文书,属于近臣。

黄权看事情很准,而且敢说真话,表现的也很忠诚。

他知道刘备没安好心,如果刘璋请刘备入川,请神容易送神难,将来必成西蜀大患,所以极力反对此事,而且直言应该杀掉进谗言的张松。

可刘璋不仅不信黄权的话,还要亲自去涪城迎接大哥刘备。黄权跪在地上,磕着响头,像一只忠犬一样咬住刘璋的衣襟,只为阻止刘璋去送死。这让刘璋大为恼火,一扯衣服,直接拽掉黄权两颗门牙。为主子尽忠尽到这份上,不禁让读者为之心酸。

权叩首流血,近前口衔璋衣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权不放,顿落门牙两个。

即便刘璋对黄权如此绝情,但黄权对刘璋仍旧是痴心不改。杨松的事情败露后,黄权一再为刘璋出谋划策,展现出了他在战略部署方面的过人之处。

黄权先是让刘璋派人紧守各处关隘,莫让荆州军入关。刘备取了涪关后,黄权又建议刘璋连夜派大将守住雒城,庞统就是在攻打雒城时死于落凤坡。

庞统一死,刘备一筹莫展,寸步难进。直等到诸葛亮入蜀,才攻下雒城,逼降了刘璋。

刘备入主成都后,刘璋那些旧臣纷纷前来朝拜,唯独黄权、刘巴闭门不出。刘备亲自登门,才请出二人。

黄权虽然忠于刘璋,但投靠刘备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璋率众投降,对黄权来说,相当于原来供职的公司已经破产倒闭,再找份新工作施展才华,养家糊口,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刘备对黄权很器重,封其为右将军,虽然当时的黄权对刘备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贡献。当然,初来乍到的他也还没有什么立功表现的机会,但很快机会就来了。

夷陵大战,刘备没有带诸葛亮,以黄权、程畿为参谋,也就是军师。

军师的谋略水平是决定战争胜败、军队存亡的关键,让黄权担任参谋,也体现了刘备对他的赏识和绝对信任,鉴于此,刘备后来兵分两路时,江南一路亲自统领,江北一路交给了黄权。

遂分兵两路,命黄权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诸军。

然而,纵观夷陵大战的全过程,黄权的表现多少有些令人失望。他除了提醒刘备战线过长,易进难退,表示自己愿意作为前驱,刘备不必亲临阵前险地以外,并没有提出过什么奇计妙策。能考虑为刘备分担风险,算是黄权的一点忠心。

但随着战局的变化,黄权的一点忠心渐渐变得若有若无。

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在江南一败涂地,驻守江北的黄权没有采取任何过江救援的行动,而是直接带着队伍投降了曹丕。

见到曹丕时,黄权抹着眼泪对自己的行为做了一番解释。

权泣而奏曰:“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诸军于江北,被陆逊绝断。臣归蜀无路,降吴不可。故来投陛下。”

原来隔岸观火的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只有投降,无非是考虑投降东吴,还是曹魏。

当然,聪明人黄权选对了,受蜀帝厚恩的他已经吃透了刘备的人性,他笃定以刘备的仁德,“必不肯杀臣之家小”。只要他不投降刘备当时的仇敌-东吴,让刘备面子上过得去就行。

权曰:“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可难道他不知道“汉贼不两立”,投靠曹魏才是对刘备最大的背叛。

然而,两次叛主的黄权,不仅刘备觉得对不起他,曹丕居然还要封他为“镇南将军”。对此,已经死去的吕布和于禁,恐怕在地下也得竖起大拇指,由衷的叹一声:佩服!

(参考三国演义,图片均来自网络)

评论列表

愛在飛揚
愛在飛揚 2
2025-10-11 19:40
最后一句说的好吕布于禁坚起大拇指权真是我们榜样自己没事家人没事一切就跟没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