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
不是只有剥夺利益,军事威胁才会逼反诸侯王,态度和精神方面的软暴力同样会逼反诸侯王!
刘邦彭城大败之后,魏王豹以回魏国探病为由,脱离刘邦。
这里边既有魏王豹对于当前形势的二次判断,又有对薄姬“当生天子”之言的误听,最主要诱因还有刘邦对诸侯王的态度,刘邦派遣郦食其游说魏王豹时,魏王豹拒绝的原因是: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魏豹列出刘邦的三宗罪,第一,傲慢;第二,侮辱他人包括但不限于诸将及诸侯王,甚至像骂奴仆一样;第三,缺乏最起码的上下级的礼仪。

说得更通俗一点“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为何受刘邦的鸟气!
对于魏王豹的说辞,顶级说客郦食其都无言以对,这是变相的默认。
说这话时魏豹的身份是魏王,刘邦是汉王,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更具有客观性。
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有像魏豹这样的“背叛者”,还有王陵这样的臣下。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在洛阳置酒宴,宴席上刘邦令诸臣直言自己夺取天下的原因。
被刘邦评价为“少戆”的王陵说: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
要知道项羽曾经煮过王陵母亲的尸体,为什么王陵还会说项羽“仁而爱人”呢?
同样韩信在提到项羽时也说项羽恭敬慈爱。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记载项羽屠城、杀降的劣迹也不在少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项羽的慈爱对象是亲信,比如项伯、司马欣等人。
王陵拿项羽跟刘邦对比是为了反衬刘邦不管对亲信还是外人态度都不好,当然除了张良,从刘邦对待张良的言行来看,可以发现刘邦是知道如何尊重别人的。

另外王陵说这话除了暗含刘邦“慢而侮人”外,其实太史公也是在借王陵之口说出“与天下同利”的成功法则,再加上刘邦自己补充的能够用人,能够用比自己厉害的人,使成功经验形成闭环。
刘邦在对待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同样也没有应有的礼仪。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汙王为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张敖用子婿的礼仪接待刘邦,将自己的身份降至很低的地位。但是刘邦却表现得非常轻慢。太史公用了一个“甚”字,表现刘邦当时态度之恶劣,这直接引发贯高等人谋杀刘邦事件。

另外还有对待投奔自己的英布,刘邦的态度,甚至一度令英布想要自杀!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
对待自己的父亲,刘邦也会拿来调侃取乐。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正如王陵所说,秦末以及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注重给予实利的行事作风弱化了其侮慢他人的个人行为,与天下分利符合当时诸侯的价值取向。随着战事结束,利益固化,个人价值上升到精神层面,诸侯在维持政治利益的同时,也在寻求身份认同,而刘邦依旧保持侮慢的态度,这会使他与诸侯王的矛盾变得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