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里常听到有人说“最近项目黄了,我的绩效一落千丈”,生活里也总有人感慨“股价跌得一落千丈”。这个词我们用得熟,但很少有人想过,“千丈”这种近乎玄幻的落差,最初到底在说什么。
答案和唐代大文豪韩愈有关,更和一位印度僧人的琴声有关。唐宪宗年间,长安城里有位叫颖师的天竺僧人,琴技冠绝一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墨客,都以听他弹琴为雅事。韩愈当时正处于宦海沉浮的阶段,心情本就复杂,听说有这样的高人,自然要去凑凑热闹。
这一听,直接让韩愈听得泪流满面。他后来写下《听颖师弹琴》,把琴声的起伏写得像一场大戏:刚开始是“昵昵儿女语”,温柔得像小两口说悄悄话;忽然又“划然变轩昂”,成了勇士冲锋的呐喊;再后来,琴声像孤凤穿云,一点一点往高处攀,“跻攀分寸不可上”,仿佛再往上一寸都难如登天。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越是用力往上撑的时刻,越怕突然掉下来?韩愈听到的,就是这种极致攀登后的骤然失重——琴声“失势一落千丈强”,这也是“一落千丈”的源头。
从文字上看,“千丈”显然是夸张手法,但韩愈的妙处在于,他把抽象的琴声转化成了具象的画面。就像有人爬山爬到悬崖边,脚一滑直接坠向谷底,那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和琴声从巅峰骤降的听觉冲击完全重合。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词最初只和琴声有关,后来才慢慢“出圈”。宋代文人开始用它形容人生境遇,比如黄仲元在信里写“吾徒以残息蹈危机,一落千丈强矣”,把仕途失意比成琴声骤降。到了近代,它彻底融入口语,既能说股价,也能说成绩,甚至能形容网红的人气波动。
你用这个词时,最常说的是什么场景?
回头再看韩愈的诗句,会发现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核心在于它戳中了人类共通的焦虑——怕失去、怕落差。但韩愈写那首诗时,哭完还加了句“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既夸琴技,也暗指自己被情绪牵动。
所以“一落千丈”从来不是终点,就像琴声跌到底还能再起,人遇到落差也能重新爬坡。这个词的出处记不牢没关系,但要记住:韩愈当年听琴能哭,转头照样写文章,我们遇到“一落千丈”的时刻,也总有再“跻攀”回去的可能。
【词语及故事来源】:“一落千丈”语出唐代韩愈《听颖师弹琴》,原句为“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