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在手机上刷到史元庭,不是在他那部热播剧《东北插班生》里,而是在泰山十八盘的石阶上,满头大汗地给游客当“陪爬”。视频里,这个曾经在屏幕上生龙活虎的“东北虎王”,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给客户讲段子打气,甚至秀出肌肉做引体向上证明自己“物有所值”。说实话,初看只觉得好笑,甚至有点励志。但反复琢磨,笔者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这背后,是多么巨大的心酸与无奈。
一个中央戏剧学院科班毕业、手握豆瓣7.9分代表作的男演员,正值当打之年,竟然要靠出卖体力来维持生计。这事儿本身,就是对当下演艺圈最辛辣的讽刺。很多人夸他放得下身段,是条汉子。但在我看来,真正该感到丢脸的,根本不是史元庭,而是那个让他“无路可走”的畸形环境。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史元庭自己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因为“无流量”,因为长相不符合所谓的“年轻女性审美”。说白了,如今的影视圈,资本和平台与其说是在挑选演员,不如说是在采购“数据商品”。演技、作品、经验,在赤裸裸的流量数据面前,变得一文不值。这套逻辑,在任何一个正常的行业里都是匪夷所思的。我们能想象一个顶尖的外科医生因为“长得不好看”而被禁止上手术台吗?能想象一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因为“粉丝少”而接不到活儿吗?可在我们的演艺圈,这种荒诞剧却天天上演。
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赌场,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了几个流量明星身上,而剩下成千上万像史元庭这样有实力但没“数据”的演员,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被系统性地驱逐出局。笔者曾和一些制片人聊过天,他们也一肚子苦水,不是不想用好演员,而是不敢。一旦用了没有流量的演员,平台不给好推荐位,广告商不投钱,整个项目都可能血本无归。你看,从根上就已经烂了。资本的短视和平台的霸权,共同缔造了一个“唯流量论”的闭环,把艺术创作变成了投机倒把。
有人可能会说,他去拍短剧不也是个出路吗?没错,他在流量爆火后,确实接到了一个7天的短剧项目。但这算“柳暗花明”吗?笔者看,这更像是流量逻辑的另一种体现。他不是因为演技被看见,而是因为“陪爬”这个噱头被看见。短剧拍完,热度一过,他又回到了泰山继续接单。他自己也说,“有戏拍就拍戏,没戏就陪爬”。这话听着务实,但背后是多大的没辙。这不叫选择,这叫生存。我们不妨看看国外的演艺生态。好莱坞有大量的中年实力派演员,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是巨星,但他们能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持续不断地在各类影视作品中扮演重要的配角,过着体面的生活。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一个健康的行业金字塔。而我们呢?金字塔尖被几个流量明星挤得水泄不通,而塔基和塔身,却在不断地流失和崩塌。
史元庭的选择,无疑是一次勇敢的自救,他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活路,保住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尊严。他那句“不一定要赢,但是一定不可以输给过去的自己”,掷地有声,令人动容。但我们为他鼓掌之后,更应该感到一丝悲哀。当一个演员的价值需要通过爬山这种最原始的体力劳动来证明时,这究竟是个人的胜利,还是整个行业的失败?我们也许拯救了一个史元庭,但还有成千上千个“李元庭”、“张元庭”正在困境中挣扎。这或许才是那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一个行业不再尊重专业,只崇拜数据时,我们最终会得到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这道题,史元庭用一身臭汗给出了他的答案。而那些手握资本和权力的人,又该如何作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