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官!没想到当场就能拿到钱,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近日,在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原告王某的父亲接过经法庭工作人员清点后的彩礼款项,激动地说道。至此,这起因婚前了解不足、婚后矛盾激化引发的离婚纠纷,在法官耐心调解下得以圆满化解,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01婚姻破裂引纠纷:彩礼返还成焦点
据了解,原告王某与被告杨某于2025年4月经人介绍登记结婚,婚后共同生活仅数月便矛盾频发。王某诉称,双方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杨某常因琐事情绪失控,多次对其实施家暴、言语侮辱,严重损害其人格尊严。随着夫妻矛盾不断升级,双方感情彻底破裂。2025年10月,王某向伊通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离婚、返还婚前给付的十余万元彩礼及订婚戒指,并要求被告承担诉讼费用。
02法院调解化干戈:柔性化解促和谐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结婚时间短、矛盾主要集中在情感与财产方面,决定优先组织调解,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调解过程中,除当事人本人外,双方父母均到场。被告情绪较为激动,多次提及自身因宫外孕导致身体严重受损的问题。
承办法官围绕离婚条件及彩礼返还的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双方共同生活时间、被告身体状况等因素,逐步开展调解:一方面向原告阐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认定标准,征询双方离婚意愿;另一方面在双方同意离婚的基础上,向被告说明“夫妻共同生活短暂”情形下彩礼返还的法律责任。经多轮沟通,双方逐渐打开心结。原告表示可考虑被告身体状况适当降低彩礼返还金额,被告也坦言愿意返还部分彩礼以示歉意。最终,双方自愿就离婚及彩礼返还达成调解协议。
03当场兑现暖民心:司法温度“看得见”
调解协议签署后,为彻底化解矛盾,经承办法官协调,被告同意当场返还彩礼。原告随即前往银行取现,在法庭工作人员协助清点核对后,款项顺利交至原告方手中,实现了“第一时间”案结事了。
“调解不仅是要‘结案’,更要‘解心’。”承办法官表示,离婚纠纷往往夹杂情感创伤与财产争议,通过柔性调解促成理性协商,既能减少对抗,也有助于双方划清界限、各自开始新生活。本案中,法庭在依法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基础上,推动彩礼当场返还,正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法官释法
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彩礼返还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彩礼返还规则以“保障合法权益、倡导文明婚俗”为核心,针对已经结婚并共同生活,原则上不再返还,但如果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数额过高的,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彩礼数额、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针对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经共同生活的,彩礼原则上应当返还,但此种情况下虽无婚姻法定要件,但已有婚姻之实,如果仅因未办理结婚登记而要求接受彩礼一方全部返还,有违公平原则,则应当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予以酌减。如果共同生活时间较长,且已经共同孕育子女的,甚至可以不予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