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天工的崛起

从蹒跚学步到在马拉松赛场上健步如飞,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的“天工”机器人,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从蹒跚学步到在马拉松赛场上健步如飞,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的“天工”机器人,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惊人跨越。

2025年4月,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赛道上,一个特殊的身影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创造了历史。这位冠军选手就是“天工Ultra”——一个来自北京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数月后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天工”再加冕“百米飞人”,累计斩获1金3银1铜的佳绩。

从2024年4月首次亮相到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半马的机器人跑者,“天工”仅用了一年时间。而其背后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也不到两年。

01 机器人“天工”横空出世

“天工”的专业全称是“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的人形机器人”,这16个字缺一不可。作为机器人的动力源,纯电驱动相比国外液压驱动更具成本优势,让更多研发团队“造得起”,企业和个人“用得上”。

2024年4月15日,在一个简陋的厂房里,“天工”完成了第一次奔跑,爬上了台阶,又跑下斜坡。那一刻,20多名研发人员鼓掌拥抱,不少人热泪盈眶。

七天后的一场发布会上,全球首次见到了这个能跑善动的机器人。

从首次亮相到成为马拉松冠军,“天工”的运动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奔跑速度从6千米/小时提升至12千米/小时,成为全球首例可在雪地奔跑的人形机器人。

它还能无磕碰、不踩棱、不踏空地攀登134级高低不一的台阶。

更令人惊叹的是,“天工”在2025年初已经上岗就业,它的第一份工作是电力巡检员。在配电室里,它手持检测仪对多台电柜进行多点位局部放电检测,还能顺利完成合闸、分闸等操作任务。

02 创始团队:二十载技术沉淀

“天工”背后的关键人物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这位1978年出生的机器人专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工作已超过20年。

在机器人结构设计、运动控制以及智能感知与决策方面,熊友军都有着显著成果。

在创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之前,熊友军已手握多项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并带领优必选公司研发出当时的国内领军产品。

已经“跋山涉水”的他,为何要“二次创业”?熊友军的答案很简单:“还不够好。”

在他看来,当时的人形机器人还是“代码产物”,无法离开展厅到户外工作;技术泛化能力、环境感知能力距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差距明显。

与此同时,2023年,我国注册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仅20余家,各企业、各院所、各学科“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关键合力。

在北京市多部门牵头下,京城机电、小米、优必选、亦庄机器人4家国有、民营企业联合组建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瞄准破解全行业发展的共性难题。

03 产品进化:从“最能跑”到“最好用”

“天工”机器人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明确的产品发展路径——从突破运动能力到提升实用价值。

运动性能突破

“天工”的运动能力令人惊叹。它不仅能在平地上奔跑,还能在沙地、雪地、山坡等复杂地形中奔跑。

到2025年2月,它已能在户外场景中平稳攀登134级台阶,这些台阶的高度不一,缝隙甚至存在破损和松动。

为提升机器人的抗干扰性,研发团队甚至用20斤重的大球对“天工”进行击打训练。简单调整步伐后,它就能站稳脚步,这种训练能让机器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时依然能稳定执行任务。

智能化升级

2025年3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这一平台使机器人有了“大脑”和“小脑”,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搭载“慧思开物”平台后,“天工”不仅能够处理高难度人机复杂交互,还可自主导航避障抵达任务点位,还能在高难场景以人机协同方式完成精细操作。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天工2.0”化身主持人登上舞台,融合多模态环境感知、复杂语义理解与实时动态决策能力,稳定完成了高难度、多环节的主持任务。

实操能力强化

“天工2.0”实现了连续作业8小时以上的强大续航能力,双臂负载能力提升至16千克,动态作业精度达毫米级,能完成精密仪器组装等高精度任务。

在物流分拣场景中,“天工”可识别超200种物品,分拣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

基于“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多台机器人还能实现异协同工作。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区,一场融合四大场景的自主协作任务链亮相。

通过中樞任务智能体的全面调度,电力检修、流水线分揀、零件質檢、物品封裝四个不同任务同时开启,多台机器人异步协同,完美配合完成了多场景任务。

04 创新体系:让研发者站“C位”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成就,得益于其独特的创新机制和企业文化。

研发主导的管理模式

公司内部遵循一条明确的生存法则——“项目负责人说需要什么,全公司就得给什么”。立一个项目,就有一个总负责人,他是项目的“主导”,全公司都要配合。

比如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由一位“90后”担任业务负责人,虽然年轻,但协调哪个部门、需要什么资源,上到首席执行官、下到各部门同事,都要听他调度。

这种让创新者“站C位”的机制,成为“天工”快速成长的关键。

年轻高效的研发团队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创新中心300余名员工中七成是研发人员,其中8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平均年龄仅32岁。

在这里,创新得以全力推进的背后,是项目负责人说了算的底气,是年轻研发人员敢试敢闯的劲头,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默契。

首席技术官唐剑认为,创新中心聚集了一群熟悉前沿技术、内驱力很强的年轻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创造历史”的事,每天跃跃欲试,充满和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勇气。

开源共享的生态思维

2024年10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虽然是企业,但发展不只为自己,更要为大家。

中心已将大规模多构型智能机器人数据集和测评基准“RoboMIND”全面对外开源。

从拿个杯子到挥手示意,再到拟人奔跑,数据集的开源实现了人形机器人“数据包”的开放共享,其他企业可以此為“基底”,开发面向行业需求更垂直、功能更有特色的机器人。

目前,数据集的下载量已经超3万次,其中有大量海外用户。这说明来自中国的技术成果和开放理念,正得到全球认可。

05 产业联动:构建完整生态链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集团军作战的优势。

多方协同的创立背景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3年11月在京成立时,就得到了京城机电、小米、优必选、亦庄机器人4家国有、民营企业的联合支持。

这种混合所有制结构,既保持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又确保了国家战略目标的落实。

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在资本市场,天工机器人相关概念股受到投资者追捧。天工机器人A股上市龙头企业包括京城股份、麦克奥迪、中科创达、鸣志电器、天奇股份等。

其中,京城股份作为天工机器人龙头,其母公司京城机电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核心成员(持股28.57%),通过收购北洋天青布局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优必选是“天工机器人”研发机构的主要股东和总经理单位。花旗最新报告指出,优必选当前估值可类比特斯拉2010-2011年新能源汽车萌芽期水平。

花旗将优必选目标价上调超100%至142港元,并纳入泛亚市场焦点名单。

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北京正以系统化工程破解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难题。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环动科技等企业已实现RV减速器国产化突破,其产品国内市占率从2021年的10.11%跃升至2024年的24.98%。

在整机制造环节,优必选、小米、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形成集群效应。

随着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临近,优必选财务结构有望优化。花旗预测,2026年其净亏损和经营性现金流出将较2024年分别收窄64%和45%,并可能在2027年实现盈亏平衡。

06 未来前景:从“机器”到“伙伴”

随着“天工”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前景日益广阔。

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

市场数据印证着产业爆发的临界点已至。

松延动力凭借半程马拉松赛事获2000台订单,合同额超1亿元,其双足机器人N2已在汽车产线实现7×24小时作业。

加速进化Booster T1机器人以轻巧耐摔特性获市场青睐,单价较同类产品低40%,首批订单即破万台。

IDC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将从2024年的2000台激增至2030年的6万台,复合增长率达95.3%。

成本下降路径清晰

在北京的规划蓝图中,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三重蜕变:技术维度从“仿人”到“类人”,最终实现“超人”级感知与决策能力;成本维度通过零部件国产化与规模化生产,目标到2027年将整机成本降至5万美元以下。

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预言:“2030年,每个家庭都可能拥有一个机器人管家。”

政策支持体系完善

北京市政府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产业推进体系: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制定具身智能接口、安全规范等28项团体标准;在亦庄启动“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

未来两年将在工厂、医院、学校等场景部署超千台人形机器人,形成“需求-迭代-再应用”的闭环。

在北京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展区,天工机器人面前总是围着众多参观者。人们不仅惊叹于它现在的能力,更期待着它即将开启的未来。

从实验室到马拉松赛道,从展台到工厂车间,天工机器人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向更加广阔的应用天地。

在可见的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的产品,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

而熊友军和他带领的团队,仍在不断推进“天工”的技术演进。因为他们知道,半程马拉松的终点,只是新征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