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被形象地称为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其质量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式样影响学生的形象和气质养成。早在2023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以美育浸润学校”,将校服纳入美育育人体系,完成从管理工具到教育载质的质变。但近年来校服争议不断,除了校服质量、价格等问题外,采购环节腐败也倍受关注,一些省市甚至还出现窝案、串案现象,令人痛心。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市教育局发布《指导意见》,并公开征求意见。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首先要给你们点个赞!有了你们这种开放、改革、包容的态度,我相信,我们校服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下面,我想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谈谈对校服工作的一些看法以及建议。
从外地省市实践来看,目前校服选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委托第三方招标代理机构公开招标确定供货企业;二是“一市一款”方式开展校服招标采购;三是选用组织按照流程自主评定确定供货企业。
前述第一种模式,尽管在程序上合法合规,看似符合政策要求,却暴露出诸多弊端,已成为违规操作的潜在温床。比如,据新华社报道,湖北省恩施州教育系统166个单位,包括校长、后勤部门负责人、班主任等在内的3009人在校服采购中收取回扣。据了解,学校管理人员、招标代理机构与特定企业勾结,在招标条件设定、评分标准制定等环节,通过“量身定制”人为操控干预,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最终导致劣质校服甚至是毒校服流入校园。
而部分招标代理机构为迎合委托方需求,协助规避监管,中标后以次充好;评标专家组中服装专业人士占比不足,导致对企业资质、产品质量等核心指标的评估缺乏专业性,校服品质与性价比难以保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费用支付者的家长,作为校服使用者的学生,在整个招标过程中被边缘化,既无法参与前期需求调研,更难以监督评标过程,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此举不仅损害了家长的合法权益,更易引发家校矛盾,从而影响教育生态的稳定。

前述第二种模式,也被称为“深圳校服”模式,尽管有些城市也在试点、推行,但在实践中却经不起审美、利益、管理的三重拷问。
审美方面,自2002年推行以来,深圳校服始终是蓝白拼接的运动服款式,面料粗糙、剪裁宽松、款式单一,被学生吐槽“像工厂制服”、“穿了显老”,在米歇尔访华时期,还意外引爆校服审美争议;
利益方面,在这种模式下,藏着利益链条的暗箱操作,深圳校服采购长期被少数供应商垄断——某中标企业曾连续三年抽检不合格,却仍能通过资质审核,在2024年仍有产品检出甲醛超标。如此统一采购下的“长期合作”易滋生利益勾结:供应商通过低价竞标抢占市场,再用劣质面料压缩成本,而管理部门则因“统一管理便利”放松监管。这种“企业赚差价、部门省麻烦”的利益闭环,让“深圳校服”成了部分人牟利的工具;
管理方面,教育部门将“一市一款”等同于“管理高效”,把校服当成“标准化管理工具”而非“文化载体”——取消校徽刺绣、拒绝特色设计,甚至禁止学校在统一款式上添加校本元素,美其名曰“避免攀比”,实则是懒政思维。多年来家长、学生提出的“优化剪裁”“增加款式选择”等建议,始终被“统一管理更方便”驳回。当管理优先于学生需求,当行政意志凌驾于审美与健康之上,“一市一款”就成了管理畸形的遮羞布,成为了懒政的借口。

综合来看,前述第三种模式,能充分将决策权交给由家长代表为主组成的校服选用组织,不仅避免以上弊端,还能结合当地消费水平和家长承受能力,确保校服价格的合理性、透明度与公平性,切实保障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充分体现了“家长当家做主”的原则,从而在源头上规避风险,实现校服采购更加科学、民主。
“家长作为消费者,所花费的每一分钱就是一次投票权”,事实上,选用组织按照流程自主评定确定供货企业,不仅是对传统校服采购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学生权益以及市场活力的全面释放。
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建议采取“选用组织自主评定确定供货企业”的模式,通过深化校服市场化改革,打造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公平、规范的校服市场,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是一片净土”,承载着社会对“干干净净”校园的期待。这个“干净”,对学生们来说,就是吃干净的饭菜、穿干净的校服、坐干净的教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则是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扎紧制度笼子、压实监管责任,铲除腐败污秽、清理不正之风,保证每一项决策都公平公正、经得起检验,才能维持“干净”的校园,让学生安心学习,让家长宽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