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歌手郑智化吐槽“连滚带爬进飞机”后续:称深圳机场已致歉将不追究

10 月 25 号下午,郑智化的一条微博让不少人心里发紧。他说自己坐轮椅在深圳机场登机时,登机车停在机舱门口,跟机舱地板

10 月 25 号下午,郑智化的一条微博让不少人心里发紧。他说自己坐轮椅在深圳机场登机时,登机车停在机舱门口,跟机舱地板差了 25 公分 —— 轮椅推不进去,他腿不方便迈不过去,可操纵升降车的司机不管不顾,既不调高度,也不搭把手,就站在旁边冷眼瞧着。

“我算有涵养的人,但这种没人性的行为,实在忍无可忍!” 这话戳中了太多人的心。咱身边要是有老人、残疾人出门,最怕的就是这种 “看着有服务,真要帮忙时没人管” 的情况。更让人揪心的是,歌手李琛很快在评论区留言:“我也有过类似经历,感同身受!” 这哪是郑智化一个人的遭遇,分明是好多行动不便者的共同困境。

可没过多久,10 月 26 号凌晨,郑智化又发了文,语气软了下来。他说深圳机场已经道歉,自己不打算追究了,还特意强调:“这应该是司机个人的恶劣行径,不是整个机场的问题”,只希望借这事,让机场把残疾人服务优化好。最后还补了句 “深圳是我喜欢的城市,深圳人很卓越”,这份不揪着过错不放的通透,倒像极了他歌里 “擦干泪不要怕” 的劲儿。

机场从 “不知情” 到 “连夜改”,动作快但细节露了怯

有意思的是,深圳机场的回应一开始有点 “跟不上节奏”。郑智化发文当天下午,有记者打电话问机场客服,对方说 “没收到反馈,不清楚情况”,还提醒 “行动不便得提前向航空公司申请轮椅服务”。可转头,机场官方账号就跑到郑智化评论区道歉,当晚还发了详细的整改通知 —— 这转变速度够快,可细品细节,还是能看出 “服务意识” 的漏洞。

根据机场的说明,当天郑智化坐的航班,因为国际及地区航班近机位满了,才安排在远机位停靠;按安全规范,登机车得和机舱留 20 公分距离,防止刮碰飞机;最后是 1 名地服和 1 名机组人员帮忙,郑智化才安全登机。这话听着有理,可架不住郑智化的核心吐槽是 “司机不配合”—— 安全规范是死的,人是活的,就不能多派个人搭把手?就不能灵活调整一下高度?

不过,机场的整改措施倒挺实在:从 10 月 25 号晚上开始,有轮椅旅客的航班优先安排廊桥;实在没办法停远机位的,保障人员从 1 个加到 2 个;还试点用 “带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专门解决高度差的问题。这波 “立行立改” 算接住了舆论,可不少人还是想问:早干啥去了?难道非得等明星发声,才想起优化服务?

李琛的 “感同身受”,才是最该被重视的信号

郑智化的事能快速解决,多少沾了 “明星身份” 的光。可李琛那句 “我也有过类似经历”,才是最该让所有公共场所警醒的 —— 民航局 2025 年上半年刚通报,全国机场已经建了 4614 处残疾人服务设施,覆盖率超 90%,可为啥行动不便的人出门,还是会 “碰壁”?

咱身边这种 “摆设式无障碍设施” 还少吗?小区里的无障碍坡道被杂物堆着,商场的无障碍卫生间用来放清洁工具,火车站的盲道绕着电线杆拐来拐去。就像深圳机场,设备有(登机车)、流程有(提前预约),可到了现场,一句 “按规定来” 就把人晾在那儿,这哪是 “服务”,分明是 “走流程”。

更戳人的是机场客服那句 “得提前申请”。要是家里老人突然腿脚不便,或者像郑智化这样临时有需求,难道就只能等着?好的服务不该是 “等你申请”,而该是 “主动看见”—— 就像看到老人拎重物会搭把手,看到轮椅旅客会主动上前问一句 “要不要帮忙”,这从来不是 “额外的情分”,是最基本的尊重。

郑智化要的不是道歉,是 “深圳速度” 配得上 “深圳温度”

郑智化最后说 “希望深圳机场跟这座城市的优质并进”,这话说到了点子上。深圳是啥地方?科技领先、办事效率高,连外卖都能半小时送到家,可机场这波操作,就像精装房里留了个没铺瓷砖的角落,显得格外扎眼。

机场连夜整改是好事,但更该想明白:25 公分的高度差好补,可 “服务意识的落差” 咋补?设备能花钱买,流程能白纸黑字写,可司机的冷漠、客服的 “不知情”,这些藏在细节里的 “冷”,才是最伤人心的。就像有网友说的:“就算没有连接装置,多两个人搭把手、多说句暖心话,也不至于让人家‘连滚带爬’啊。”

现在郑智化不追究了,深圳机场的整改也上路了。但真心希望这波改变不是 “一阵风”—— 别等明星发声才想起优化,别等有人受委屈才补漏洞。毕竟无障碍服务的本质,从来不是 “做给人看”,而是 “让人好用”;不是 “按规定来”,而是 “把人当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