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南京交警在95处赛道中央“摆渡”行人,网友:建议全国马拉松赛事推广“岛式穿越”

2025年11月16日清晨,南京马拉松在奥体中心鸣枪,3万名选手沿42.195公里赛道出发,线路途经大报恩寺、夫子庙、新

2025年11月16日清晨,南京马拉松在奥体中心鸣枪,3万名选手沿42.195公里赛道出发,线路途经大报恩寺、夫子庙、新街口、总统府、玄武湖等城市地标。

为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南京警方在赛道沿线设置95处穿越点,首次使用“岛式穿越”法。

民警与志愿者举起指示牌、拉起临时警戒带,把奔跑的人流导向一侧,让等候市民先进入赛道中央的“安全岛”,再抓住两波跑者之间的空隙,将“岛”整体摆渡到街对面,选手则从岛两侧继续通行。

摆渡的整个流程平均耗时不足一分钟,现场未出现运动员跌倒或行人受阻情况。

南京市交管局同步采取“分段管控、分段放行”,每结束一个赛段立即解除封控,确保高架、隧道、过江通道及地铁全线正常运营。

南京交通广播每10分钟插播实时管控信息,12345平台当日收到因赛事影响出行的投诉同比下降30%。

多家媒体转发航拍画面,话题#南京岛式穿越建议全国推广#阅读量迅速过亿,网友留言“这才是城市该有的温度”。

南京市政府新闻办17日通报,赛事期间未发生因穿越导致的伤亡事件,赛道净封路时间较上年压缩32分钟,公交仅临时调整6条线路。

南京市长在发布会上表示,“岛式穿越”将成为南京今后大型路跑活动标配,并呼吁各地结合道路条件科学借鉴,让“跑者畅享、市民畅享、城市畅享”成为马拉松新常态。

2024年国内路跑类马拉松赛事全年共749场,2025年全年国内马拉松赛事共559场,而11 - 12月计划举办116场赛事。

这些赛事分布在全国各地,既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大型赛事,也有众多二三线城市和县级市的地方性比赛,涵盖了从全马、半马到10公里等不同距离的比赛。

现在中国举办的马拉松比赛包括世界田联金标、精英标牌、标牌赛事,以及田协A类、B类认证赛事,涵盖了不同级别的比赛。

而且各地赛事都结合了当地特色,如海滨马拉松、山地马拉松、古镇马拉松、文化主题马拉松等,为跑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赛体验。

大型赛事如成都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北京马拉松等参赛规模均超过3万人,部分赛事甚至达到4-5万人规模,体现了中国马拉松运动的蓬勃发展。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城市不约而同愿意举办马拉松比赛呢?

首先是马拉松对全民健身的意义。

马拉松赛事设置了全程、半程、迷你、家庭、情侣等多元组别,报名不限年龄、性别和职业,也不需要昂贵器械,降低了参与门槛。

跑者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配速和距离,在“可完成”的心理暗示下完成从观众到运动者的角色转换。

当两三万人同时站在起跑线上,现场氛围与社交媒体传播形成“从众激励”,把个人健身行为转化为城市级体育节日,直接扩大了体育人口基数。

其次马拉松比赛者会把训练嵌入日常生活,延长了健身链条。

为了完赛,参赛者往往提前数月甚至半年开始晨跑、夜跑,并自发组建跑团、使用运动APP记录里程,客观上培养了规律锻炼习惯。

中国田协数据显示,66%的马拉松跑者每周跑步三次以上,明显高于普通健身人群均值。

其中71%会到外地参赛,顺带进行“体育旅游”,在吃住行方面产生消费,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游”的良性循环。

对城市而言,举办马拉松是一场“多目标考核”的性价比之选。

体育部门完成全民健身指标,文旅部门获得新增客流,交通、安保、医疗等多条线协同演练,城市品牌随电视与网络直播同步输出。

某机构测算,一场3万人规模的马拉松可直接拉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关联产业收入2亿—3亿元。

兰州、厦门等地的经验表明,赛事期间外地游客增长可达15%以上,相当于为城市做一次成本远低于传统广告的大型“事件营销”。

更重要的是,马拉松为城市留下“可运动”的公共空间。

为了办赛,各地普遍升级市政道路、铺设塑胶绿道、完善沿线厕所与饮水点,赛后这些设施转化为市民日常跑步、骑行、散步的“15分钟健身圈”。

包头、六盘水等地将赛道永久保留并植入智能健身器械,使“比赛线”变成“生活线”,既提升城市温度,也为后续开展社区运动会、职工健步走等活动提供场地依托。

从个体健康到城市治理,从一日赛事到常年健身,马拉松把“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拆解为一条条可丈量、可体验、可分享的赛道。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愿意举办马拉松,不仅为了当天的热闹,更为了把奔跑的脚步留在市民的日常里,让“体育成为生活方式”从口号变成现实。

但马拉松的狂欢并非人人愿意接受。

对不少“赛道旁居民”而言,赛事首先意味着“出不了门”,主办方往往需封闭主要街道,短期内造成交通管制和拥堵,影响市民正常出行,尤其在大型城市,封控范围可能波及广泛区域。

贵阳2024年马拉松即因赛道硬隔离,使观山湖区、白云区“内部车辆无法出行”,南北向主干道贵遵路、西二环午后高峰小时交通量均超8000辆,拥堵延时指数预计超3.0。

苏州2025年马拉松则在比赛日凌晨起陆续管控长江路、干将路等多条干道,并提前公告“机动车出行中断”。

封路还直接冲击沿街商业。武汉马拉松影响分析指出,道路封锁使沿线“商店、餐厅和其他企业可能因为访客减少而受到损害”,依赖道路交通的商家(如送货、出租车)面临营业损失。

部分商户称赛事日“营业额直接减半”,与狂欢的赛场形成鲜明对比。

噪音与垃圾同样令居民头疼。

中国环境网报道,补给站大量使用一次性水杯、塑料水瓶、降温海绵,跑者随手丢弃后,“不仅破坏赛道环境,也给工作人员带来沉重清理负担”。

纽约卫生部估算,一场4.5万人规模的马拉松可制造114吨垃圾,相当于7个奥运标准泳池的容量。

香港渣打马拉松赛后亦曾出现“香蕉皮堆满维园垃圾回收箱外”的场面,被网民批评“破坏城市形象”。

更深层的反对来自“被代表”的失落,城市营销的收益归政府与赞助商,生活成本却由沿线居民默默承担。

当居民发现“花大钱请外国人陪跑”而自己只能“花钱当观众”,社交平台上“别再折腾”的声浪便集中爆发。

部分城市已出现居民在赛道外举牌抗议封路、要求“还我周末”的场面。

综上,对很多不跑步、不做相关生意的当地居民而言,马拉松不是节日,而是一场“强制参与的盛宴”。

道路被占用、环境被打扰、商机却未必落到自己头上,当封路通告提前一周贴进小区,他们能做的就是把闹钟拨早、把出行计划压缩,或在互联网上写下“希望今年别再办”的留言。

而11月16日的南京马拉松,95处“安全岛”像传送带一样把行人送到街对面,42公里赛道净封路时间同比缩短32分钟,12345投诉量下降三成。

这组数据证明,马拉松与市民日常出行并非零和博弈,关键在于城市管理者是否把“扰民”当作技术问题去破解,而不是把“封路”当成唯一选项。

第一是路线规划优先借用风景区、滨江绿道、城市环路,天然降低对通勤干道的依赖。

第二是采用“分段管控、分段放行”,把一整块“封路大饼”切成可恢复的“小模块”,跑过一段、放开一段。

第三是尽可能的开创“岛式穿越”这类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由封路带来的痛点,让市民从“被阻隔”变成“被服务”。

因此,马拉松要跑,也要不过多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和工作。

城市主政者、活动主办者应当把“居民体验”写进赛事技术手册,赛道能进景区就不进居民区,能借环路就不占主干道。

确需穿越老城,应提前发布精确到分钟的“解封时间表”,并像南京一样设置多处安全岛、地下通道或临时天桥,把“封路”变成“让路”。

只有把市民需求与跑者体验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马拉松才能从“一日秀”升级为“城市长期资产”,真正实现“跑者畅享、市民畅享、城市畅享”的多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