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气不气?花1699块买的阿迪达斯跑鞋,人还没走出商场,鞋先“散架”了。不是脱胶,是彻底分家鞋底和鞋面各奔东西,像极了某些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表面黏着,其实早就离心离德。

更绝的还在后头。消费者拎着鞋回去想退,店长一张嘴,直接把人钉在了道德审判席上:“你等这一千块钱过年吗?”“这鞋值十几万吗?”“你买的是百万豪宅吗?”
好家伙,三连问,句句带刺,字字扎心。这不是卖鞋,这是在搞阶级审判?1699块怎么了?谁的钱不是起早贪黑挣的?你穿西装坐办公室,人家穿工服搬砖,可每一分都是血汗钱,谁也不比谁低一等。

这事要搁以前,估计也就默默咽了。可这次,记者来了,警察也来了。品牌方的巡店人员一到场,脸都绿了,当场道歉,退钱,店长低头认错。看起来,皆大欢喜,正义到位。可我怎么觉得,这道歉来得太“巧”了?要是没镜头对着,是不是连句“对不起”都省了?
说白了,这不是一双鞋的质量问题,而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某些品牌的“病态心理”。

他们以为挂个洋牌子,就能高人一等;以为消费者掏了钱,就得受着气。可你别忘了,阿迪达斯不是生来就“神”,它在中国的每一家门店,都是靠一个一个普通人走进去、掏钱、传播口碑,才堆起来的市场。现在倒好,翅膀硬了,开始嫌弃“喂饱它的人”了?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朋友去某奢侈品牌店,试包被导购翻白眼,“这颜色不适合你”。合着买包还得先看脸?什么时候,消费成了一种“恩赐”,而不是平等的交易?
更讽刺的是,这些品牌一边在国内疯狂开店、涨价、搞联名,一边对基本的服务底线视而不见。你跟他们讲理,他们跟你讲“规定”;你讲证据,他们讲“流程”;你急了,他们一句“要不你投诉呗”,轻飘飘把你打发了。
可普通人哪有时间天天跑消协、打热线、录视频?大多数人,遇到这种事,顶多朋友圈骂两句,然后自认倒霉。可正是一次次的“算了”,才惯出了某些品牌的“臭毛病”。
**我们较真,不是抠那点钱,是不想活得那么窝囊。**
你为1699块维权,不是小题大做,是在守底线。
你为一句嘲讽发声,不是玻璃心,是在争一口气。
你每一次不肯闭嘴,都是在为后来人铺一条好走点的路。
这年头,品牌可以贵,但不能傲;可以慢,但不能装死。消费者不怕你贵,就怕你装看不见。
所以我说,别小看这一双开胶的鞋。它踩碎的,不只是鞋底,还有我们对“大品牌就该有大担当”的最后一丝幻想。
最后,想问问你:
如果你是那位顾客,你会转身就走,还是站那儿,一句一句把道理讲透?
评论区聊聊,咱不骂人,就说说心里那点“不甘心”。毕竟,尊严这东西,从来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一口一口争回来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