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廖化真比姜维差?蜀汉最后20年,为啥不让“先锋王”领兵伐魏?

(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听着像吐槽廖化

(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这话听着像吐槽廖化水平不行,只能矮子里拔将军,可翻遍小说细琢磨,廖化的战绩一点不比姜维差啊!

他跟着关羽守荆州时能单骑突围搬救兵,晚年跟着诸葛亮、姜维北伐,斩王双、败徐质,硬仗恶仗没少打,连司马懿都得避他锋芒。

可为啥蜀汉后期,手握兵权的一直是姜维,廖化明明资历老、战功硬,却始终只能当先锋,从没真正领兵主持过一次伐魏大局?

难道真就因为那句流传甚广的吐槽,让他被埋没了?

先说说廖化的实力到底有多能打。

小说里廖化一出场就不简单,黄巾起义时就敢占山为王,还曾劫持过杜远救下刘备的二位夫人,后来归顺关羽,成了关二爷身边最得力的副将。

关羽败走麦城时,廖化是唯一成功突围的大将,他千里迢迢从荆州跑到成都搬救兵,一路上闯过曹操好几道关卡,这份胆识和武艺,在蜀汉将领里绝对排得上号。

到了北伐时期,廖化更是成了“战场常青树”,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跟着赵云上阵,斩了魏将韩德的长子韩瑛。

姜维北伐时,他更是屡立奇功,在铁笼山之战中,他一刀斩杀魏将徐质,还差点活捉司马昭,这样的战绩,比姜维手下的张翼、廖立之流强多了,就算跟姜维本人比,也不落下风。

再看姜维,他原本是魏将,归降蜀汉后才受到诸葛亮重用。

不可否认姜维确实有军事才能,诸葛亮把毕生所学都传给了他,可他的北伐战绩其实挺尴尬的。

九次北伐,胜少败多,每次都耗损蜀汉大量国力,最后还因为连年征战,导致蜀中百姓怨声载道。

反观廖化,每次出征都稳扎稳打,既能冲锋陷阵,又懂审时度势,比如姜维要强行攻打祁山时,廖化就劝过他:“连年征战,军民疲惫,不如休养生息,再图北伐”,可姜维根本听不进去,结果打了败仗,还得靠廖化带兵接应才脱险。

那为啥蜀汉朝廷就是不让廖化领兵呢?

首先得说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负面影响。

这句话就像给廖化贴了个“平庸”的标签,就算他打了再多胜仗,在朝廷官员眼里,他也只是个“凑数的先锋”,没人觉得他有统帅大军的才能。

其次,廖化的出身也拖了后腿,他早年是黄巾贼,后来又占山为王,虽然归顺了蜀汉,但在讲究“正统”的古代,这样的出身让他很难得到朝廷的完全信任。

而姜维不一样,他是诸葛亮亲自选定的继承人,打着“继承武侯遗志”的旗号,朝廷官员就算对他有意见,也得给诸葛亮面子。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蜀汉后期的权力斗争。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姜维为了自保,只能不断发动北伐,以此巩固自己的兵权。

而廖化为人正直,不跟黄皓同流合污,也不参与派系斗争,这样一来,他自然得不到黄皓等人的支持,就算有人想推荐他领兵,也会被黄皓从中作梗。

更可惜的是,廖化虽然有将帅之才,却没有姜维那样的“政治手腕”,他不懂怎么讨好上级,也不会为自己争取机会,只能默默服从安排,做一辈子先锋。

其实小说读到后期,每次看到廖化跟着姜维北伐,明明提出的建议都很有道理,却始终不被采纳,最后眼睁睁看着蜀汉灭亡,心里就挺不是滋味的。

廖化就像蜀汉后期的一颗“遗珠”,有实力、有经验、有谋略,却因为一句偏见之语、出身问题和权力斗争,没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如果当时蜀汉能让廖化领兵伐魏,以他稳扎稳打的风格,说不定不会像姜维那样连年空耗国力,蜀汉的国运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说到底,“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本身就是对廖化的误解。

他不是“矮子里的将军”,而是真正的“被埋没的良将”。

蜀汉后期不是没有能打的将领,而是没能做到知人善任,让有能力的人被偏见和权力所束缚。

廖化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蜀汉王朝走向灭亡的一个缩影。

当一个国家开始埋没人才、听信谗言时,就算有再多的“武侯遗志”,也终究难逃覆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