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科学家李劲松走进重庆一中 揭秘“半克隆”引领生命科学新纪元

2025年10月10日上午,“科学与中国 —— 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重庆行活动重磅走进重庆第一中学校。著名科学家、中国科
 2025年10月10日上午,“科学与中国 —— 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重庆行活动重磅走进重庆第一中学校。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教授莅临学校,在艺术楼礼堂为千余名师生带来题为《从克隆到半克隆 —— 技术进步引领科学发展》的科普讲座。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金凤实验室研究员、菁英学者刘宗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综合事务处处长林宇,课堂内外杂志社总经理、总编辑罗刚,课堂内外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杨茜,沙坪坝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晶,沙坪坝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李颖,重庆一中党委书记唐宏宇、校长毛明山、副校长庄仕军与学校千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李劲松 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活动期间,李劲松教授参观校园,先后驻足校训壁、项家书院与校史馆,深入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理念。李教授表示,重庆一中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更在育人方面成效卓著,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在生命科学教育领域也展现出扎实的根基与活力。他对学校取得的辉煌办学成就表示高度赞赏。

 讲座伊始,李劲松教授以1996年震惊世界的克隆羊“多莉”为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传统克隆技术的原理——“如同完整的复印过程”。随后,他引领听众步入更具革命性的“半克隆”技术新纪元,并将其生动地比喻为“智能编辑和重组”。

 “半克隆技术是我们对生命奥秘的一次勇敢探索,”李教授介绍道。他的团队在2012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创了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技术,即“类精子干细胞”。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科学家能将精子转变为一种可以在体外培养的干细胞,并能与卵子结合形成胚胎。“这些‘类精子’并非真正的精子,却能在体外进行精确的基因编辑,为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

谈及未来,李教授描绘了半克隆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构建疾病模型、助力基因功能研究,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甚至为未来的太空移民提供可能性。他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正站在生命科学新纪元的门槛上,半克隆技术将为我们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面对生命科学中蛋白质研究的巨大挑战——即传统抗体制备繁琐且半数蛋白质尚无研究工具,李劲松教授再次展现了其前瞻性的科研视野。他提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解决方案——“基因组标签计划”(GTP)。他巧妙地比喻道:“这好比打造生命科学研究的‘北斗导航系统’。给蛋白质戴上标准化‘标签’,我们就能快速定位它在机体内的位置、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极大地简化研究难度。”

在讲座中,李教授以生动详实的语言,结合自身科研经历,鼓励同学们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现场掌声不断。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李教授一一耐心解答,激发了大家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

讲座结束后,学生代表向李教授献花,表达全校师生对科学家的崇高敬意。

活动由重庆一中行政办公室主任夏姗姗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学子们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共享学术盛宴。

夏姗姗 重庆一中行政办公室主任

此次院士校园行,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也是重庆一中深化科学教育、拓展育人路径的生动实践。学校始终致力于构建多元、开放、前沿的科学教育体系,通过院士讲座、学科竞赛、科创活动等多元平台,有效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能,涵养科学精神。未来,重庆一中将继续搭建更为广阔的科学教育舞台,引导一代代学子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扬帆远航,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