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渭南大荔县朝邑镇大寨子村东,隐匿着一座承载数百年历史的古建——岱祠岑楼。它是2025年我访古旅程的第三十六站,也是第三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若不是踏上这场大荔访古之行,我恐怕难以知晓,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竟藏着这样一座令人拍案叫绝的琉璃乐楼。


梁思成先生早在一九三四年就摄存了岱祠岑楼的照片,并将其作为研究的宝贵资料收藏。后来,这张照片在苏联古建筑评选中获奖,足以证明岱祠岑楼在建筑领域的独特价值。经梁思成先生及近年陕西古代建筑专家鉴定,这座楼历代重修,多依照宋建法式复制,至今仍采用并长期保留着宋代部分建筑构件。走进舞乐楼内,能看到现存的两根金柱,下端安置着素覆盆式石础,这些都是宋代建筑原件,虽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稳稳地支撑起这座古楼的厚重历史。



岱祠岑楼作为岱祠的乐楼,位于岱祠中偏南方向,始建于宋代,尽管历代多次重修,但如今呈现出的是明代建筑风格。它坐北面南,高约17米,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四周廊深2.8米。楼内有两根径0.54米、高6米的柱子支撑楼板,内四侧还立着12根高10米的通柱,共同构建起稳固坚实的架构。内东南角设有木楼梯,顺着它可以登上二层。二层铺设着楼板,周围是格子门窗,走出房门,便能沿着周外廊尽情环绕游览,将周边景致尽收眼底。



室内梁架采用三架梁四椽屋带单步梁的结构,檐下四周布满斗栱,它们像精巧的榫卯拼图,紧密又和谐。上层斗拱为五铺作,分别分布于向外檐两部分,北面有明间补间铺作各二朵,东、西、南面各一朵;中层是四铺作,南、北两面有明间补间铺作各二朵,其余各一朵;下层每间补间铺作均为一朵。九斗栱上设有要斗,拱雕饰成“三幅云”式样,二、三层斗拱均出有批竹昂。四挑角下除了挂垂,还有单头旗杆支撑,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匠心。



提及岱祠,它也称“东岳庙”,曾经这里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山门、乐楼、牌楼、香亭、长春阁、献殿、正殿、寝殿等,两侧还分布着东歌楼、西戏楼、钟楼、鼓楼、药王殿、瘟神殿、关帝祠、圣母祠等,众多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完整且庄严的庙宇群落。然而,岁月无情,战火、天灾等因素让曾经的辉煌逐渐消逝,多数建筑已不复存在,唯有岱祠岑楼顽强地保存了下来,成为那段历史的唯一见证者。



站在岱祠岑楼前,仰望着这座古老的建筑,它的琉璃筒瓦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仿佛是历史的碎片在熠熠生辉;斗拱挑角像是展翅欲飞的飞鸟,灵动而富有生气;雕梁画栋上的图案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能让人想象到当年的精致与华美。抚摸着楼内的宋代金柱,粗糙的质感传递着千年前的温度,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我与历史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今,岱祠岑楼不仅是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更是陕西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吸引着无数游客、学者前来观赏、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宋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它静静矗立,守护着历史的记忆,等待着下一位有缘人来聆听它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