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卡尔·荣格: 如何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在当今效率至上的时代,“自律” 是成长和成功的关键。然而,许多人即便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依然难逃拖延和放弃的循环。卡尔・荣

在当今效率至上的时代,“自律” 是成长和成功的关键。然而,许多人即便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依然难逃拖延和放弃的循环。卡尔・荣格为人们揭开了这一困境的本质:阻碍人们自律的因素并非是简单的“意志力薄弱”,而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战争。

当拖延、失控、享乐成瘾反复出现时,实则是内心被压抑的“阴影”在反噬、未被看见的“内在小孩”在哭喊,或是失衡的心理功能在发出警报:

一、阻碍自律的根源:潜意识在暗处编织的 “牢笼”

1、内阻,逃避痛苦

神经官能症,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

荣格认为,内阻是潜意识为规避失败等痛苦而设置的防御机制,源于潜意识对痛苦的逃避,通过神经官能症(如拖延、自我否定)替代直面问题的痛苦。

荣格指出,人们用心理症状替代真实的人生挑战,实则是为规避解决痛苦所需的努力。

例如,当人们渴望达成目标却害怕失败后的自我否定或失去他人认可时,内阻会通过拖延、回避等行为阻止行动,这种阻力实则是潜意识对“求而不得”或“努力无果”的恐惧。

2、阴影自我:对不完美本能的压抑

除非你让无意识意识化,否则它将支配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

荣格指出,为维持“完美人设”,人们将阴影(如恐惧失败等)压抑进潜意识,但它会以破坏性方式支配行为浮现(如拒绝尝试、虚假自信)。

例如,反复修改计划却迟迟不付诸行动,表面是 “追求完美”,实则是害怕失败的阴影在操纵。在这种情况下,完美的计划沦为逃避的工具。就像马斯克批评的 “用完美计划代替行动”,本质上是用思维的忙碌掩盖行动的怯懦。

有些人或害怕暴露能力不足而拒绝尝试新机会,表面是“准备不足”,实则是恐惧失败引发的自我否定。

荣格认为,这种行为表面是维护虚假自信,实则将导致人生停滞,自律需通过直面阴影来实现意识的转化。

3、内在小孩:未愈合的童年创伤

荣格提出,每个人内心存在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承载着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接纳)。当成年后的自律要求触发其脆弱性时,内在小孩会以失控行为(如逃避任务)表达抗议。

例如,不少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源于童年评判的 “批判者”,它用完美主义的标尺衡量一切,将微小失误放大为自我否定。

这与斯多葛学派警示的 “过度控制欲” 异曲同工,当一个人因害怕 “做得不够好” 而拖延或放弃时,就落入了 “用高标准逃避行动” 的陷阱。

4、内驱力缺失:内在奖励机制未建立

意志的自由就是高兴地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

荣格强调,真正的自律需要依赖“内驱力”(即任务本身能激发行动),若行为未与深层需求(如兴趣、价值观)绑定,仅靠外部奖惩(如达到目标后的奖励、打卡监督),会因消耗意志力而难以持续。

二、破解之道:从对抗到整合,让自律成为自我的延伸

1、直面阴影,将潜意识意识化

荣格强调:“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人们需要通过反思等方式捕捉自己潜意识的信号并勇于直面它们,例如,若发现自己总是在拖延时,不妨追问:“这种拖延是否在逃避对‘失败痛苦’的恐惧?”。

马斯克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他允许 SpaceX 的早期火箭多次爆炸,因为他明白 “失败的数据比完美的计划更有价值”,这种直面失败,对 “不完美” 的接纳,正是将 “对失败的恐惧” 转化为 “从失败学习” 的意识化过程。

2、与阴影和解,能释放自律的内在动力

荣格认为,阴影(如懒惰、怯懦)是自我的一部分,否认它只会让其以破坏性方式显现。接纳阴影,意味着承认 “我可以不完美但依然行动”,这与赫尔 “驱力减少理论” 中 “适时满足需求” 的主张一致。

例如,篮球巨星乔丹曾坦言:“我接受自己会投失关键球,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出手。” 他没有因恐惧而逃避,而是将阴影的能量转化为 “敢犯错” 的勇气,这种整合正是高阶自律的体现。

3、在行动中迭代,而非在计划中停滞

荣格提出的内阻“谈判”的方式(如:“只做5分钟,随时可以停下”),绕过潜意识的恐惧防御,消解恐惧和拖延。与马斯克“先粗糙执行再迭代至80分” 、斯多葛学派 “专注可控之事,坦然面对不可控之事”的理念相通:

均聚焦 “可控制或能改变的部分”(如行动本身),坦然接纳 “不可控的结果”(如挫折)。

正如理学家霍金斯强调的 “能量管理”那样,与其在计划上消耗精力,不如用最小行动启动循环。

例如,无论灵感多寡,作家村上春树坚持 “每天写 4000 字”,这种 “不依赖完美状态” 的行动,正是用规律的节奏整合 “创作欲” 与 “惰性”,让自律成为习惯而非负担。

4、激活内驱力,让任务与“自性化”进程融合

荣格强调,可持续的自律需将行动与个体化历程(成为真实的自己)绑定。

内驱力 = 任务意义 × 优势天赋

解决路径:将工作或目标与个人兴趣和优势结合,让大脑形成自动化的内在“奖赏反馈”。

例如,健身坚持困难时,通过登山探险或徒步等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代替健身房。

同时,荣格的 “个体化” 理论主张,自律应服务于 “成为自己” 而非迎合他人。当一个人的目标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之上、并明确“自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时,可持续的自律将会自然增强。

例如,居里夫人在简陋实验室中数年如一日地提炼镭,不是为了外界赞誉,而是源于对科学的内在渴望,这种 “为自己负责” 的状态,让自律成为自我延伸而非外在枷锁。

唯有扎根于阴影的土壤,灵魂的花才能绽放于光中。

荣格的理论启示人们:真正的自律从非自我征伐,而是让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本能、个体与世界达成创造性和解。这与斯多葛学派、驱力理论及马斯克等实践家的主张不谋而合,共同指向一个核心 —— 自律的核心并非自我压制,而是生命能量的高效整合与转化。